莫让坝坝会停留于“空谷回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坝坝会作为植根乡土的露天议事平台,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有效促进了干群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难题。但如果只倾听不落实,让承诺悬空,让诉求沉底,那么再热闹的坝坝会也只会沦为“空谷回音”——表面有回应,实则无行动,最终沦为形式主义的喧嚣。因此,要持续推动坝坝会回归本源,做到听得进去、议得明白、办得实在,真正体现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
杜绝“闻而不动”,做到“有言必应”。“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坝坝会上,群众的每一声叹息、每一次倾诉,都是最真实的民情民意,承载着对组织的信任与期盼。干部若将群众的呼声当作“耳旁风”,视坝坝会为“应付差事”,那便是对这种信任的辜负,让宝贵的民声轻易消散在“空谷”之中,徒留无意义的回声。因此,党员干部坐在群众的板凳上,就必须把心也沉下去。要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以解剖麻雀的精细功夫深挖问题症结。要推动问题解决清单化,聚焦群众关心的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等热点问题,实行“收集—交办—督办—反馈”四步法,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要建立清晰的责任清单与高效协同的交办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彻底根治当面应承、事后无踪的顽疾,让群众的声音真正穿透“空谷”,落到实处。
杜绝“议而不决”,做到“有议能商”。坝坝会不是干部的“独角戏”,更非单方面的“通知会”。若干部自说自话、避重就轻,只会冷了群众的心,让本该碰撞思路、凝聚智慧的“共识场”,变成意见空转、消散无效的“空谷”。面对群众反映的复杂问题、提出的尖锐意见,领导干部不能搞“一言堂”,更不能“绕道走”。要通过透明议事、集体协商推动民主决策,提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推动治理模式从“社区主导”向“群众自治”转型。要营造坦诚开放、畅所欲言的氛围,把政策讲透,将难点摊开,邀请群众一起把脉问诊、开方抓药。对于合理诉求,要认真倾听意见、明确解决路径;对于暂时难解的困局,要坦诚沟通困境、共谋过渡之策;对于认识分歧,要耐心释疑解惑、寻求最大公约数。让坝坝会成为群策群力、凝聚共识的“诸葛会”,而非议而不决、悬而未决、让声音在“空谷”中徒然回响的“清谈馆”。
杜绝“决而不行”,做到“振兴有为”。“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坝坝会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会后行动的“泥土味”中,更在于能否转化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能。会上拍胸脯保证、会后却泥牛入海,或者“雷声大雨点小”,不仅透支群众信任,更错失了凝聚合力、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宝贵契机。因此,必须推动坝坝会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让每一次坝坝会都成为打开乡村发展新局面的起点。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精髓,组织干部群众分享交流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美乡村塑形铸魂、基层治理创新突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生动实践。例如,借力“坝坝会+电商”模式,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产业效益。依托APP延伸“坝坝会”线上触角,高效实现“线上提需—线下解难”服务闭环,提升基层治理力。通过“坝坝会”机制的创新实践,系统集成资源力量,最终结出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统一”的丰硕成果,使坝坝会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彻底驱散“空谷回音”的虚妄与空洞。
作 者:唐时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