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馆墙画争议:历史呈现与现实考量的碰撞
近日,在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幅呈现鲁迅夹烟姿态的网红墙画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公众舆论的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批评之声。与此同时,亦有专家经过理性分析后觉得大众对此反应失之过激,这一场围绕历史人物形象呈现的争议,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8月22日,一位女游客借助“浙里办”平台郑重发起投诉。她忧心忡忡地表示,这幅展现鲁迅抽烟的墙画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从教育和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该游客进一步深入指出,原画描绘的是鲁迅于自家屋内抽烟的场景,而墙画去除了背景,这一改变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深远。在当下强调公共健康和无烟环境的社会大背景下,墙画这样的呈现方式存在引导人们于室外聚集抽烟、进而危害他人健康的潜在风险。就好比在公共场所树立一个可能会让人误解为可以随意抽烟的标志,这种潜在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部分网友同样对该墙画持反对立场。他们以一种严肃的态度看待纪念馆的性质,认为纪念馆本是庄严肃穆之所,是人们缅怀先烈、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而游客在墙画前点烟的行为,不仅有失对历史和伟人的敬重,显得轻浮,还潜藏着安全隐患。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珍贵文物和历史记忆的地方,明火的出现可能会引发火灾等严重后果,这绝不是一件可以轻视的事情。
然而,在争议的另一方,也有网友秉持不同观点。他们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出发点,认为鲁迅抽烟乃确凿的历史事实。在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抽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且从众多的历史记载和影像资料中都能证实这一点。纪念馆还原其真实形象并无不当之处,这有助于公众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抽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但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一面。将此墙画与“误导青少年”等说法相联系,实乃过度解读之举。
8月25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郑重宣称,馆方对公众反馈予以高度重视。他们深知这幅墙画所引发的争议已经超出了简单的艺术呈现范畴,而是涉及到社会文化、历史传承和公众情感等多个层面。目前,馆内相关负责人和专家正在紧急研讨处理方案,从墙画的内容调整到展示方式的优化,每一个细节都在被仔细斟酌。后续,他们将统一发布官方通知,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
绍兴市文旅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亦表示,已收到来自全国多地公众的电话反馈。这充分说明这一事件的影响力已经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多数人认为该形象契合历史客观事实,且已然成为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想象一下,当游客来到鲁迅故里,看到这幅墙画,就仿佛穿越时空,与鲁迅先生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样的文化符号已经深入人心,不宜因个别投诉便轻易更改。文旅局会在广泛倾听民意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决策,他们会组织专家论证、开展民意调查等一系列工作,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针对此次争议,多位专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指出,鲁迅先生吸烟的形象在众多历史照片中屡见不鲜,墙画不过是如实还原其生活状态。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的形象呈现。将其与“误导青少年”相挂钩,实属反应过度。我们不能因为当下对吸烟危害的重视,就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李晓鹏也认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事物不宜轻易更改。他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角度出发,指出不能用当下的价值观去苛责100年前的人物。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关方面应具备舆论“定力”,不可因极个别人的言论就更换已沿用许久的形象。这需要我们在面对舆论压力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家赵瑜同样觉得,女游客的做法无异于对历史“流量碰瓷”。他以一种犀利的语言指出,随意干涉经典文化形象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