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评网!
搜索

暗夜寻路者:共产党人如何撕碎"亡国论"阴霾

时间:2025-10-10  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陈是美  点击:0
近期上映的影片《南京照相馆》,剧中人物王广海内心明知当汉奸可耻,却宁肯押注“日本人不可能输”,也不抱“万一日本人输”的念想。


近期上映的影片《南京照相馆》,剧中人物王广海内心明知当汉奸可耻,却宁肯押注“日本人不可能输”,也不抱“万一日本人输”的念想。艺术源于生活、折射历史。七七事变后,面对不可一世的日军,“亡国论”阴云一度席卷笼罩国人。国民党许多高官持“战必大败”的悲观情绪,普通百姓也担忧“战事何时终了,尚不可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并用这种信念激励全国全军斗志。---求是网

《南京照相馆》中王广海的选择,像一枚棱镜折射出特殊年代的精神困境——当“亡国论”的毒雾弥漫,有人在黑暗中押注强权,有人却举着信念的火把踽踽前行。七七事变后的中国,国民党高官的“战必大败”论调与百姓“国祚难卜”的惶惑交织,而中国共产党人恰似穿透阴霾的光束,用必胜信念为民族撕开一道希望的裂口。

以文明基因校准信念坐标。面对日军铁蹄下的“亡国”鼓噪,共产党人首先守住的是文明的根脉。他们深知,黄河长江滋养的五千年文明从不是待宰的羔羊——从岳飞“还我河山”的呐喊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绝唱,反抗侵略的基因早已写入民族血脉。这种对文明延续性的坚定认知,让他们在“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面前保持清醒。北平沦陷了,但《论持久战》的手稿在油灯下诞生;南京告急了,但延安窑洞的灯火里正孕育着新的战略。相较于国民党部分官员“战必大败”的短视,共产党人把战争置于文明存续的长周期中审视,这种历史纵深的信念,成为击碎“亡国论”的第一块基石。

用群众路线锻造精神铠甲。“亡国论”的滋生,往往源于个体在强权面前的无力感。而共产党人最深刻的洞见,在于发现了蕴藏在民众中的磅礴力量。他们脱下长衫走进田间地头,在晋察冀,八路军战士教农民埋地雷时说“这土疙瘩能炸翻坦克”;在冀中,妇女们纺线支前时听干部讲“咱们多织一尺布,鬼子就少一分嚣张”。这种把宏大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智慧,让普通百姓从战事何时终了的迷茫,转变为我能为抗战做什么的笃定。当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时,共产党人却在敌后建起千万个“精神堡垒”——地道里的炊烟、山洞中的课堂、被服厂的缝纫机声,共同编织成抵御“亡国论”的精神铠甲,让必胜信念从口号变成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实践。

靠实践伟力激活信念动能。空谈信念易成虚妄,共产党人用实打实的胜利为信念“充值”。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魔咒时,他们说“这不是偶然是必然”;百团大战摧毁日军交通线后,他们讲“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这些胜利如同投入亡国论死水中的巨石,每一次激荡都让更多人看清,侵略者的嚣张不过是外强中干。更精妙的是,共产党人把根据地建设成信念的“示范区”——实行减租减息让农民笑了,开办夜校让文盲识字了,选举制度让百姓第一次尝到当家作主的滋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比任何宣言都更有说服力,当一个政权能让民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样的国家绝不会亡。正是这些实践让必胜信念摆脱了空想色彩,成为可触摸、可复制的精神能量。

历史最终证明,王广海们押注的“日本人不可能输”,不过是强权面前的短视投机;而共产党人坚守的必胜信念,实则是对文明底色、民众力量和实践真理的深刻把握。当八年后日本宣布投降时,那些曾被“亡国论”笼罩的国人终于明白,真正的信念从不是对未来的盲目乐观,而是在认清艰难险阻后,依然选择相信光明,并为之拼尽全力的勇气。这种勇气,在当年的延安窑洞亮过,在今天的危难之际依然闪耀!

陈是美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