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过度思考”怪圈
近日,一位挖煤小伙逆袭成为北工大博士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本人面对镜头回应“焦虑迷茫没有用,行动至上。”这句话更是引人深思。当下,有的干部面对任务,总是在“能不能做”“会不会做”“好不好做”等问题上反复纠结,陷入过度思考的焦虑迷茫中,迟迟难以付诸行动。这种现象不仅会产生精神内耗,更可能贻误工作时机,必须坚决摒弃。
焦虑让你困在“为什么”。面对复杂的工作局面,一些干部容易被各种疑虑和担忧笼罩,不断追问工作的意义、自身的能力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这种焦虑本质上是“认知内耗”,将“为什么要做”异化为“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不能再等等”的自我设限。但一味地停留在思考阶段,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迷茫。就像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惨败。这启示我们,过度沉迷于“为什么”,而不付诸行动,终将一事无成。
行动带你找到“做什么”。行动的价值,在于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步骤”,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在实践中探索方法、积累经验。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面对“农村怎么美”“钱从哪里来”等难题,干部群众没有坐而论道,而是从“清垃圾、整河道”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反观一些干部,习惯在办公室“画路线图”,却不愿到田间地头“找解题法”,最终导致政策落地“中梗阻”。正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将思考与行动相结合,以行动带动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变“不知所措”为“胸有成竹”。
实干使你明白“怎么做”。行动是基础,实干是升华。要走出“过度思考”怪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勇于担当作为。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畏首畏尾,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其次要注重实践锻炼,提高行动能力。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善于总结反思,在行动中完善自我。每完成一项任务,都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对于干部来说,干事创业不能停留在空想和纠结中,而要以行动为导向,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面对工作任务,少一些“能不能”“会不会”“好不好”的过度思考,多一些“马上干”“ 加油干”“务实干”的实际行动,以行动至上的态度投入工作,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