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评网!
搜索

让归来忠魂,为青春航向锚定精神坐标

时间:2025-10-10  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未知  点击:0
当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踏上归途,9月的风里便多了几分肃穆与崇敬。从2014年到2024年,981位英烈魂归故里,如今30位忠骨再添新程。

当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踏上归途,9月的风里便多了几分肃穆与崇敬。从2014年到2024年,981位英烈魂归故里,如今30位忠骨再添新程。这场跨越国界的“接英雄回家”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的郑重回望,更是给青年党员干部的精神“充电桩”。在时代浪潮中,年轻干部当以归来英烈为镜,在忠诚、担当、为民的坐标系上,校准青春航向。

从“冰雕连”的冻痕里,读懂“初心如磐”的政治品格。长津湖的冰雪从未忘记,那些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化作永恒雕像的年轻生命。他们紧握钢枪的手早已冻僵,却始终朝着祖国的方向;单薄的衣裤沾满冰霜,却裹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这种冻不住的信仰,正是共产党人最纯粹的政治品格——无论环境如何险恶,对党的忠诚永远炽热。青年党员干部成长于和平年代,虽不必面对枪林弹雨,却时常遭遇精神寒冬,面对诱惑时的“温水煮蛙”、面对挑战时的“佛系躺平”。唯有从英烈中事迹中汲取力量,才能在大是大非前站稳脚跟,在名利考验前挺直脊梁,把对人民的忠诚揉进每一项具体工作,方能让初心在岁月打磨中愈发坚不可摧。

从“上甘岭”的弹痕中,淬炼“向难而行”的担当本领。上甘岭的山头被炮火削低两米,却始终屹立着志愿军的钢铁防线。那些在坑道里嚼着树皮仍冲锋的身影,诠释了何为越是艰险越向前。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担当,恰是新时代青年干部最需补足的“精神之钙”。如今的“上甘岭”,可能是乡村振兴中啃不动的硬骨头,可能是基层治理中解不开的矛盾死结,可能是科技攻关中跨不过的技术鸿沟。真正的担当从不是口号,而是在群众需要时的“我先上”,在任务攻坚时的“跟我来”。青年干部当以英烈为榜样,把温室里的娇弱褪去,在风雨中壮实筋骨,让每一次“向难而行”都成为本领升级的“磨刀石”。

从“战地家书”的泪痕间,厚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别管我,照顾好爹娘”“让孩子记得,他爹是为祖国死的”……那些泛黄的战地家书上,泪痕与血印交织,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国的深情。英烈用生命守护的万家灯火,正是今天青年干部必须接稳的为民接力棒。为民情怀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窗口里多解释一句的耐心,是社区服务中多跑一趟的热忱,是信访接待时多问一声的关切。青年干部当以英烈的为民初心为指引,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把百姓的“吐槽声”化作改进的“指南针”,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回应民需,方能在新时代的民生考卷上写下无愧于英烈、无愧于人民的答案。

当载着英烈遗骸的专机掠过祖国的山河,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只是化作了照亮前路的星光。青年党员干部唯有接过英烈手中的精神火炬,在忠诚中淬炼初心,在担当中考验本领,在为民中践行使命,方能让青春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出与英烈同样璀璨的光芒。

陈是美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