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需持续走好“长效之路”
随着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完成,基层减负迈出关键一步。但“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报表多、留痕多”的“五多”现象尚未根除。
“五多”不仅占用基层大量精力、挤压实干空间,让基层干部陷入“造材料、填表格”的形式主义漩涡,还消耗干部热情、疏离干群关系,导致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难以及时回应。其根源在于形式主义“思维固化”,部分干部将“留痕”当“履职”、重“显绩”轻“潜绩”;考核“指挥棒偏差”,侧重过程留痕与上级评价、轻结果实效与群众反馈。
从源头发力,靶向施策,需构建“约束-监督-考核-激励”四维协同长效机制。建立“权责刚性约束”机制:以履职清单为基础,明确上级部门“不得额外加码”的硬性规定,严禁通过“白头文件”“口头通知”等形式增加基层任务。推行“报表整合共享”制度,由上级部门统一归集数据、生成报表,避免基层重复填报,切实为基层“减报表、减留痕”。完善“常态监督问责”机制:建立“明察暗访+群众举报”监督体系,对“检查时减、检查后弹”的地区和部门,严肃追责问责,防止减负“一阵风”。将减负成效纳入上级部门绩效考核,倒逼其从“临时整改”转向“常态落实”,确保基层在“减负”,上级不“添负”。优化“实效导向考核”机制:改革考核指标,降低“会议次数”“文件数量”等过程性指标权重,提高“群众满意度”“实事完成率”“问题解决率”等结果性指标占比。推行“现场核查+随机走访”考核方式,直接深入基层查看实际工作成效,而非依赖书面材料,引导基层聚焦实干。健全“容错激励并重”机制:制定基层减负容错清单,明确因落实减负要求、聚焦实干而出现的非原则性偏差,不予追责,消除基层“多干多错”的顾虑。设立“实干先锋”评选制度,对减负后积极服务群众、成效显著的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
刚约束,实考核,推动基层减负从“短期缓解”走向“长期稳固”,真正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专心干事”,逐步筑牢国家治理的基层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