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评网!
搜索

四川阆中:在国内首次使用中华积累纪年新方式举行祭祀华胥伏羲大典暨文化研讨会

时间:2025-11-26  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寒君  点击:0
初冬的四川阆中,阳光明媚,紫气初升,天地弥漫在一片庄重肃穆的喜庆氛围中。

   初冬的四川阆中,阳光明媚,紫气初升,天地弥漫在一片庄重肃穆的喜庆氛围中。在这里,每一块青砖汉瓦都镌刻着远古文明的密码,每一缕江风都承载着人文始祖开天辟地的庇佑。2025年11月21日,岁在乙巳,时值农历十月初二日嘉陵江畔起祥云,阆苑古城迎盛典。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本地社会各界人士阆中市伏羲文化研究学会全体会员,一起相聚在这座拥有2300余年建城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开展华胥伏羲大典暨文化研讨会,共同缅怀人类文明始祖至尊圣贤伏羲及其母亲华胥氏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

根据《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与女娲的母亲均为华胥氏。华胥,这位传说中的伟大母亲,孕育了人祖伏羲。宋代罗泌的《路史》进一步详述了华胥与伏羲的渊源,指出伏羲生于仇夷,长于起城,而这两地均与阆中有着深厚的联系。伏羲,这位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其一生与中华版图的三处地方紧密相连:他诞生于阆中,成长于甘肃成纪(今称甘肃天水市),并在河南淮阳崛起并长眠于“太昊陵”。上述三地都留存有太昊伏羲氏的相关文化遗迹。甘肃天水现存伏羲庙、八卦山,河南淮阳存有太昊陵、画卦台等历史。阆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伏羲的第一故乡,也存有妈皇山、皇娘庙、二蛟寺、伏羲洞等历史遗迹,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得到了广泛认可。众多史料、民间传说以及著名学者的考证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陕西西安知名文化学者、当代陕西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文化遗产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曹卫民先生研究后发现,只要打开中国地图,可以清晰第看到,甘肃天水与四川阆中居然处于同一经度线上,两地相距也不远,阆中与天水必然与人祖伏羲之间必然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2

祭祀活动由阆中伏羲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天水老子学会会长能渝善先生主持,他声音洪亮,引领着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祭祀活动的嘉宾,共同缅怀中华始母华胥和人文初祖伏羲的丰功伟绩和卓越贡献。祭祀台上, 悬挂着中华始母华胥和人文初祖伏羲的圣像,

3

祭祀台上摆满了瓜果和鸡鸭等祭祀贡品。祭祀台前,龙头高香蔚然挺拔,阵阵紫烟雾犹如扶摇而起的龙蛇,腾空直上苍穹。阆中伏羲文化研究学会会长杜春龙先生等三位主祭人员,身着红色汉服登上祭祀台,向中华始母华胥和人文初祖伏羲鞠躬敬礼。随后,阆中伏羲文化研究学会会长杜春龙先生高声宣读了祭词。祭词讴歌了中华始母华胥母仪天下和人文初祖伏羲创世创造的伟大事迹,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制嫁娶,一画开天,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根基。杜春龙先生指出,华胥氏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母,她孕育了伏羲、女娲,开创了华夏血脉的源头伏羲则以八卦启智、以礼乐化民,成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祭祀始祖,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华胥、伏羲纪念活动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强化四个意识,以寻根华胥·问道伏羲·情系阆苑主题,以庄严、传承、创新、安全为原则,全力将阆中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问祖的朝圣地之一,这是为促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一次助力实践文化活动。祭祀现场锣鼓喧天,人们舞龙舞狮,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将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

   本次活动是由阆中市伏羲文化研究学会主办、甘肃天水老子文化学会、南充市龙华真源太极中心等单位协办、阆中市博物馆、南充市龙华真源太极中心等单位赞助,邓鸿、高继中、牟森、李达科、魏明生等知名人士贤达赞助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活动。在祭祀活动开始前,全体与会嘉宾在阆中宾馆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天水市委一级巡视员,天水市人大原副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伏羲文化高级学者、天水周易学会会长、天水孔子文化研究学院院长安志宏先生。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会长、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主讲人孙惠军教授,四川省老庄学会副会长、四川雅符民俗艺术博物馆馆长魏明生。陕西省社科联当代陕西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文化遗产研究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安市委委员曹卫民先生,甘肃省骨干教师、高级会展策划师、天水老子文化学会法人理事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曾参与六届天水公祭伏羲大典的策划执行能渝善先生。政协宝鸡市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管学坛研究员;宝鸡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易渲辰先生。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甲良先生。中国民主建国会员、中国城市出版社退休干部,历任教研室主任、编辑部主任、主编等职务,副社长杨郁。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天水地方志协会副会长王钰。中国城市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主编、副社长杨郁,四川阆中名城研究会会长张治平。中国战略科学《智慧中国学》课堂组组长,天府书院蜀道院长苟华健。王行教授,中国生态村全体。凉山州彝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凉山州政府原副秘书长杨德瑞,深圳市达科格位数论代数运算系统研究所所长李达科教授,国家863科技奖代表邓鸿教授,天水市委信访局四级调研员,伏羲文化爱好者赵宏疆先生。老子文化学会理事杨红,传统文化爱好者书法家孙恒先生,天水老子文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牟森先生文史学者、甘肃传统文化三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作家协会会员王钰等专家学者,纷纷登台,围绕华胥孕育伏羲以及人文始祖伏羲的创世传说,发表了多场精彩纷呈的演讲。

天数在蜀,文化是跟,历法为本。2023、2025“清华国家形象论坛”演讲嘉宾、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春节纪元国内首倡者、定气法中华阳历主要编创者,四川阆中知名的文化学者陈恒先生受邀参加了当天的祭祀大典暨文化研讨会。为共襄盛举,陈恒先生为祭祀大典和文化论坛提交了《刍议伏羲画八卦作甲历与落下闳天文历法体系”对恢复中华历法话语权和叙事权的启示》的学术论文。

4

该论文由陈恒先生与陕西知名文化学者、当代陕西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文化遗产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曹卫民先生共同撰写。论文最终被全文收入“中华春节2129年乙巳年(2025)祭祀华胥伏羲大典暨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供参加会议论坛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陈恒、曹卫民的论文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阐述“人祖伏羲画八卦作甲历是中国历法之肇始”。第二篇章阐述了“落下闳与太初改历奠定中华历法二千多年之基本框架和总体格局”。第三篇章重点阐述了“新时期新阶段恢复中华历法话语权与叙事权的思考与探索”。介绍了他参加两届“清华国家形象论坛”首倡“中华春节纪元助力构建国家新形象”的缘由,介绍了他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资文化应用传承中心主任田兆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网络空间系统“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技术负责人高良超、四川落下闳春节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明弟等人共同编创的定气法“中华24节气恒日阳历”。定气法“中华24节气阳历”是将隐匿在农历中的24个阳历节气名的日历表恢复出来,这是一种基于太阳运行规律的历法,其核心特点是以节气为基准划分月份和年份,同时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天文科学的结合。是一套既能与现通用的格里高利历逐日恒对、平等对视,又完全符合所有实际天象的科学历法。如中华阳历828日永久恒对西历101日国庆节,中华阳历528日永久恒对西历71日建党节。中华阳历还可以用于标识身份证、结婚证等重要证件,可以用括号同步标注公历日期,现行农历也继续使用,不会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它保留了农历中与农业生产、民俗活动相关的节气,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便于指导农事和日常生活。中国著名天文历法学家、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学院教授、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客座研究员萧耐园在研究定气法24节气恒日阳历后指出,

定气法中华24节气恒日阳历”明确提出以 中华纪年取代基督纪年,继承和发展了百年来国内外志士仁人历法研究传统,针对公历弊端的革新方案让人耳目一新,月份设置规整,与四季气侯同步,历法精度超过了格里高利历(公历)。其与公历恒日对应的“独特设计”提高了日后推广的可行性!”

历法与纪元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作息时间表。在当天的学术交流会上,陕西省社科联当代陕西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文化遗产研究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安市委委员曹卫民先生也登台作了精彩的演讲。曹卫民先生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要确立中华历法的主体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旗、国歌等问题都解决的非常好,但是,唯一留有遗憾的是单一采用了基督纪元及其历法,导致中华历法话语权和叙事权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特别是当前以西方公历为主流历法,导致中华历法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及身份证、结婚证等证件中无法使用,削弱了中华文化的日常影响力。孙中山先生早在民国初期就指出,改历是“一时权宜之办法”,应精研历法、推动世界各国改用中国历法,以实现文化大同。 中华历法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现实瓶颈:一是双历并行导致日期“上蹿下跳”, 如国庆节农历日期每年不固定,无法恒对西历;二是重要场合和国际事件无法用中华历法直译,影响了历法的实际应用和传播;三是中华历法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较弱,难以与公历平等对话。 因此,彻底解决好历法的问题,这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祭祀活动和论坛会议均采用了中华积累纪年新方式。学术会议现场的大屏幕醒目地打上了“中华春节2129年农历乙巳年(2025)四川阆中祭祀华胥伏羲大典暨文化研讨会”,在会议的报到手册,温馨提示、论文汇编等资料中也均使用了“中华春节2129年农历乙巳年”的表述方式,将基督耶稣纪年方式用括号标注。这一新的纪年标注方式在国内首开先河,绝无仅有。一个括号背后的故事,看似只是更改一个日期,实则是在争夺文明叙事的“定义权”,将中华历法的话语权和叙事权放在主位,将西方历法的日期放在次位一个简单的变更,体现的是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有什么比“时间”这一最基本的叙事单元更为重要?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既需要宏大的理论建构,也需要从历法、节日这些细微处入手,让每一位国民在日常中,都能感知到一种源自本民族文明的、踏实而恒久的时间节奏。文化强国绝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文化这渠活水要清澈长流,正需从疏浚其时间的源头“天文历法”开始。四川阆中这一创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5

                  皇娘庙遗址、二蛟寺等与中华始祖母华胥氏孕育人祖伏羲相关的场所进

据了解,此次共计有本土四川阆中文化名人、来阆游客以及伏羲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及江南工会文艺宣传队等约2000人参加了此次伏羲人文始祖纪念活动。祭祀大典和文化研讨会结束后,这一个时间表述上一个括号背后的阆中故事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记者:吴才臣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