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州大美禹城
各位宗亲,各位嘉宾
欢迎来到德州禹城,我是郑连国,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会会长,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孔德之州大美禹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九河即道,德州是名,此说法是指大禹导河入海之九河,大都流经德州及外延部分,德州一名,亦由此而生。
说起大美禹城,离不开大禹治水,与其说大禹治水,不如讲大禹布道或大禹演易,这样才能切入大禹文化的内涵,文化一词是有所指的,所谓文以载道,道以化民文化是道的承载,是具有教化功能的。在这里我想把个人学习的一点心得,汇报给大家。
首先,大家想一下,中国文化的符号,伏羲女娲图腾,左手规,右手矩,男女身,蛇尾绕,此正是,中华文化道统图,规、矩,男、女、阴、阳等等。两端的通一,而不息的变化,就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故称之为道,称之阴阳,变化不停,生生不息,所以孔子说逝者如斯夫。


大禹治水是对中华文化的大成认知,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的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随变而变,最终成就和谐而大美。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橇,山行即桥,这些都是解释大禹在不同情况下,采取的不同方法的比喻,决不可以以文解议,人云亦云,还有“随山刊木”一词,就是老百姓说的到哪山砍哪柴,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顺其自然才是大道。
古人明确总结,大禹顺阴阳而治水功成。很多神话之所以至今无解,是人们习惯了以文解意,而忽略了,圣人说法多以比喻,千经万论皆是指月之指,不可以以指为月。


禹城城南30里,有禹息故城遗址,是大禹治水留下的遗迹,关于禹息一词,含义一直停留在上古神化,鲧去天宫、盗取息让,而解释着大禹治水用这种神土而大获成功的,这种解释不是说不可以,但对现代文明人们来说,还是太过牵强了,没有指导或影响意义,或者说不具备真实性和教育性,没有文化的功能。


前年,禹城办了一个具丘山大禹文化论坛,规格很高,中国先秦学会的领导大都来到现场,在分组讨论时,宋镇豪先生提出禹息故城的内含是什么?我回答了这一问题,其间宋镇豪先生多次插言,对我鼓励很大,在此分享给大家。
史料记载,大禹治水的主要战场在兖州,就是现在的德州所处地区,禹督阳城,是禹息故城的真实写照,当尧之时洪水泛滥,天命鲧治水未竟而禹继之,水患最严重的地区莫过兖州,属黄河中下游,黄河之水天上来,有高源至孟津,几乎没有形成中游,急转而下进入下游,河水如同脱缰野马不可驯服,至使下游民众遭殃,(我在洛阳当兵时,跑地形学,看到地标几十米深的冲沟比比皆是,洪荒气息,触目惊心)黄河巨龙摆尾,频频改道,下民堪忧,大禹横空出世,智慧大显,南水北调,把这匹野马引入大泽,——大陆泽今山东的西部,河北的南部,因此,野马得以驯服,然后疏导九河,自南自北,次第入海,大功成焉。


九河首河,徒骇河,自河南莘县至渤海,之中间地段就是禹息故城,是指挥中心,高国都城,阿阳城正处在此地,古人有禹督阳城之说,即是指此地,放下这个话题不表,但说禹息,这个息应是止的意思,是安置的意思,洪水来自高源,顺手牵羊,把泥土裹挟下来,当时禹城地带是一片片沼泽,大禹将水中泥土安置在沼泽之中,使沼泽化良田,泥泞变沃土,所以大禹治水,不要只知是水,这个水是指水土,古有大禹浮土说,古人尚简,“子不教父之过”,这个子是指子女,这个父是指父母,是一个意思。
水归大海,土藏阔泽,是大禹治水归藏易绝佳比喻,三字经上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现在人只知道周易,不知连山,归藏,其实鲧即连山,禹即归藏,此不多言,说九河即道。
如果说导河入海,专为泄洪的话,何必大曲大拆,蜿蜒有余,费工费时,细品会恍然大悟:河道弯弯 人生曲折;水归大海 人至圣哲;谦是去向 恕是终场; 大道之容 九河之上。
大美之意是指和谐,和谐自然,和谐万邦,是“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人生修行,成长之路,是大道。
禹城有大禹治水遗迹多处,其中有一山一亭一河一堤一故城之说,一城就是禹息古城,刚以说过,再说一山,具丘山是大禹治水的前沿议事点,点将台及祭天台,水患平息后的封神台,禹王台,民间世称皋上。其历史文化地位非常高。
古有:孔子邻泰山而名齐鲁
大禹登具丘而王天下
大禹的魂,在这时,我经常给人介绍,有诗为证:帝禹今何在,具丘常不改,年年春草绿,神功被千载。
我用一副对联来形容,具丘山的文化高度,徒骇泱泱东归沧海,泰岱岩岩北面具丘。
有一位禅师问我,当年大禹登具丘,王天下,现在还有人登具丘王天下吗?我写一副对联回答:当年大禹登具丘王天下,天成地平,人有寝庙,兽有藏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而今吾人游学观禹亭闻大道,明心见性,正智容光,照耀无碍,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具丘一登望,昏堑转无恙;至今四千年,能有几人上。最后一句我想改成今朝我来上,会议行程很快安排我们一起登具丘王天下。最后我用禹城和台湾装一幅对联,来结束我的分享。
禹迹茫茫遍九州,庄严华夏精一城
台高十仞存祖根,天下最谦是海湾。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