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需要“特立独行”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截止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而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增长,除了取得了耀眼的成就,我们也要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城市病”正成为困扰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如何推进城市建设从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当今时代城市发展探索的前进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要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就要实在地认识城市建设发展是依靠谁、为了谁,着力破解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从而为新时代城市发展建设定向领航,走出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从“住有所居”到“居有所安”,打造人民城市。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民,而我国正是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在当前巨大人口量的实际国情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体现城市发展的民生温度。现今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城市规划不能满足居民的现实需求,就要求我们能够深植居民实际需求,把握新时代城市“便民、利民、安民”的本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对于人居环境的满意度。除此之外,我国当前一大国情就是人口老龄化,现今已有部分城市结合老年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实际,在城市规划中纳入适老化改造,为老年居民创造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城市的“人民”属性。
从“管理城市”到“服务城市”,实现精细治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发展不仅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城建工作,更有“解决路灯不亮、垃圾清运”等具体民生领域的微治理问题。打造社区15分钟幸福生活圈,就是通过推动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聚焦居民各类细节需求,统筹配置多元民生服务,切实把优质服务带到居民家门口,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治理,将人民满意度作为治理导向,让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更有温度。
从“城市模板”到“差异发展”,挖掘特色道路。城市发展之路不应是一成不变,而是应当依托城市当地实际探索差异发展。城市模板化这一情况在发展文旅产业时尤为常见,部分地区不顾实际情况,直接生搬硬套其他城市的成功模板,这样只会造成城市发展的“水土不服”。好比各地雷同的旅游古镇,大多只是简单复制了仿古建筑,缺乏地域文化辨识度,且存在商品同质化问题,导致“千镇一面”,缺乏吸引游客的持续内生动力。究其根本,就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对本土特色文化挖掘不足,使得城市建设同质化。前两年哈尔滨冰雪旅游、淄博烧烤等的爆火,其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挖掘本土特色产品和文化,强化“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推动文化融合发展,结合实际打造“特立独行”新城市,才能更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