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教师少跑腿、多做事、快出彩
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关键在青年教师。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围绕思政、教学、科研、服务、国际化提出14条系统举措,强调以全链条改革锻造高校青年教师第一梯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意旨归一点:少让老师跑腿,多给时间做事,助其快出彩;把链条接起来、规矩立起来、资源配起来,让青年教师挑大梁、立新功。
现实中,青年教师成长仍有堵点。培养与使用没接牢,教学和科研像“两张皮”;评价过度看论文、看头衔;报表会议检查太多,时间被挤碎;平台机会分配不均;国际合作数量不少、含金量不高。结果是忙得团团转,却难以变强。这次协同发声,就是要把这些“跑腿项”减下来,把“做事情”托上去。
怎么做到少跑腿?先把方向和规则说清楚。立德树人要落在每堂课、每次研究、每项合作里,价值导向不用反复填表去证明,用日常表现就能被看见。管理上把考核细则写到一线教师的心坎里,列出减负清单和负面清单,报表、会议、检查应减尽减,给出明确目标和时间表,把宝贵的整块时间还给教师。
怎么让老师多做事?把成长路径铺直铺实。从入职到上课,从研究方法到学科交叉,从实验室到产业现场,“课—题—产—育”一体贯通,让老师清楚下一步该练什么、在哪儿锻炼和谁协同。科研组织用“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把团队拢起来,设里程碑、看进展,既给探索空间,也盯住关键节点。平台和项目真正向青年打开,职务职级并行、岗位更灵活,把首席和负责人机会留给敢扛事、能成事的人。
怎样帮老师快出彩?校准评价“指挥棒”,把课堂质量、原创成果、关键技术攻关、社会贡献放在台前,分类评价、里程碑管理,少一点“短平快”的噪音,多一点长期主义的耐心。国际合作不比数量比质量,追求实质性交流与联合产出,提升全球胜任力。学校、学院要把“全链条”变成“责任链、任务链、成效链”。教学上有共同体、有导师、有名师工作室,把课磨到既有温度也有深度;科研上有人带队、有任务、有节点;服务上把学校与地方、企业连起来,让成果更快走出实验室、进入应用场景。
评价也要更“聪明”。从真实课堂出发给每位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用问题、贡献、成效说话,让肯干、能干、干成事的人被看见、被成全。评估常态化、结果可公开,围绕课堂与学习成效、代表性原创与标志性产出、关键攻关与应用成效、服务区域发展的实绩与案例、高质量国际合作的联合产出滚动跟踪,引入第三方评估、校院两级通报,用清晰指标支撑长期投入与持续改进。
赢得青年教师,就赢得未来。少跑腿、多做事、快出彩,既是一句口号,也是一套干法。让顶层设计与基层执行对得上,把时间和舞台真正交回教师,让青年教师把最好的年华用在真教学、真科研、真服务上,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坚实而持久的师资支撑。
文:陈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