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基层见闻---基层治理的温度与难度
一次偶然的旅途见闻,往往能折射出时代治理的深层命题。11月6日,我陪妻子赴娄底涟源为岳父贺寿,在双峰北站等候网约车时,经由妻子翻译,听闻两位金石社区村民的闲聊,一桩跨越17年的乡村纠纷,因其鲜活的现实肌理与典型意义,值得细细推敲。
这两位村民本在外地务工,因工厂倒闭返乡暂歇,闲聊间谈及的村事颇具戏剧性:18年前,村民彭生祥(化名)经邻村老支书举荐当选村委,却任职后拉帮结派、争权逐利,还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入党,最终被秉持原则的老支书以实据否决,随后在换届选举中被村民罢免。怀恨在心的他,于2024年借中央严查群众身边腐败之机突然上访,以"老支书900余元账目未交接"为由发难,要求恢复其村委职务与入党资格。尽管组织以账目超15年保存期为由拒止,但珍视名节的老支书翻出十几本工作笔记与老出纳处的签字清单,最终证实该款项实为垫付村主任工资的合理支出,真相大白后令村民哗然。
这桩看似琐碎的乡村纠纷,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多重命题,也引发了关于治理效能与民意表达的深层思考。
基层真实是治理的根基,容不得"信息过滤"。官方媒体对公职人员履职风采的报道固然重要,但对基层肌理的记录更不可缺位。乡村的派系纠葛、个体的利益博弈、干部的坚守与委屈,这些鲜活的现实图景,正是决策层把握社情民意的重要依据。若媒体宣传一味"报喜避忧",用格式化的赞歌包裹真实的社会生态,无异于为治理者设置"信息茧房",既不利于精准施策,也会拉远与群众的距离。
实事求是是党建与治理的生命线,基层实践更需坚守初心。从革命年代的《农村调查报告》到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创新,我们党的治理理念始终植根于"从实际出发"的土壤。老支书坚持原则否决不合格入党申请人、多年坚持记录工作笔记的坚守,正是实事求是精神在基层的生动体现;而彭生祥借信访机制泄私愤的行为,也警示我们:基层治理既要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更要健全甄别机制,防止"信访权"被滥用为谋取私利、报复他人的工具。
民意为天的治理导向,需要落到具体实践中。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不仅要求在政策制定中凸显民生分量,更需要在宣传导向与资源配置中回归群众本位。当广告宣传开始从明星流量转向群众英雄与国家功臣,这种导向转变恰恰印证了:只有让群众的声音被听见、群众的故事被看见,才能真正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职人员的福利保障源于公共资源,更应在履职中体现"公仆本色",在宣传中多些"民生视角",少些"自我颂扬",才能避免"运动员与裁判合一"的角色错位。
基层治理的现代化,需要传统经验与技术赋能相结合。老支书的工作笔记、老出纳的交接清单,这些基层自发形成的"留痕习惯",正是防范权力滥用、保障治理公正的宝贵经验。在大数据与AI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若能将这些分散的基层治理经验整合升级,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可追溯、可监督的履职记录体系,既能为基层干部正名减负,也能让治理流程更规范、监督更高效,让公务员在更科学的机制保障下精准服务群众。
一桩乡村纠纷,一次偶然听闻,却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难度。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每一件看似琐碎的民生小事,都关乎治理的公信力与群众的幸福感。唯有让基层真实被看见、实事求是被坚守、民生意愿被尊重、治理效能被提升,才能让治理之根深植于群众之中,让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