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基 国是为魂
“法无禁止皆可为”,时代浪潮奔涌不息,国家治理的智慧始终在回应民生诉求中迭代生长。自古《后汉书》《三国志》中便有“国是”记载,强调君臣朝野共商国家大计,而在当代中国,这份凝聚共识、擘画未来的庄重使命,早已清晰锚定了核心方向——民生大事,便是最大国是。
国是者,非空泛的大政方针,而是与老百姓柴米油盐、安居乐业紧密相连的战略抉择。它既区别于包罗万象的“国事”,更聚焦于影响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老百姓口袋里的物质丰盈,是国是的经济根基;教育的公平普惠、医疗的便捷可及,是国是的民生底线;住房的安稳舒适、养老的从容无忧,是国是的保障支撑;而思想的富足、精神的愉悦,更是国是的境界升华。从河北石家庄正定县老旧小区改造中,186户居民告别墙体斑驳、屋顶漏雨的困扰,迎来“口袋公园”与智慧安防的新生活,到山西太原聚焦地下管网更新,用300公里管线改造筑牢城市安全韧性,这些看似细微的民生改善,正是国是落地的生动注脚。
置业兴家是国人最深沉的期盼,更是国是践行的重要维度。山东威海汪疃镇的实践给出了温暖答案:通过规模化供水并网改造解决“饮水忧”,以“小病不出村、慢病有人管”完善医疗服务,靠智慧果园与全产业链发展让村民口袋鼓起来,既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基本需求,更达成了“业兴家旺”的美好愿景。而安徽淮北将老旧电厂变身文旅新地标,让工业遗产从“尘封记忆”成为“活力引擎”,则印证了国是谋划中“谋大事、顾全局”的深远考量——不仅要解决当下的民生痛点,更要为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民生改善从来没有终点,国是践行始终“任重而道远”。正如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成功从非一蹴而就,唯有经历闯关夺隘的“酸甜苦辣”,才能收获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效。从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带着“樟树议事会”的村民心声共商国是,到“导游式报站器”这样的微创新温暖出行路;从科技赋能基层医疗让“老三样”升级换代,到城市更新坚持“先体检、后更新”的精准施策,这些实践都在诠释:国是的生命力,在于始终扎根民生土壤;民生的幸福感,在于国是的持续护航。
从物质富足到精神充盈,从安居乐业到价值实现,民生诉求的升级推动着国是不断迭代。“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智慧,正是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让国家大政方针始终与民心同频、与时代同步。当每一项国是都紧扣民生脉搏,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彰显国是温度,置业兴家的梦想便有了坚实支撑,百姓的幸福感便有了不竭源泉,这便是新时代“共商国是”的核心要义,更是民族复兴路上最深厚的底气与力量。
作者:中国评论网四川采编中心记者曾大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