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评网!
搜索

“撮合+护航”让校企对接成为常态

时间:2025-11-25  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陈文华  点击: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央把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要求把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衔接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央把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要求把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衔接起来。近日,四川举办的民办及职业院校工会工作座谈会把工匠学院、引智助企和公办—民办结对这些举措放在一起讨论。校企对接要常态化,就得把撮合做深,把护航做实。这项工作既是政策落实,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场域,工会应与学校党组织和地方党委形成联动,确保方向与日常工作衔接。

把撮合常态化,关键在于把企业的“题”作为最好的教材。企业的真实问题能把课堂从模拟拉回现实,教师和学生在现场学到的是上手能力,而不是应试技能。但现实中常见断点:很多合作停留在签字和活动,缺乏长期跟踪与成果认定,资源因此分散。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已有可借鉴的做法。乐山的“引智助企”示范活动把企业需求系统化并公开发布,现场列出181项需求并促成高校对接(据乐山市政府通报,见注)。这说明撮合能落地,关键在于把临时对接转为可检索、可跟进的需求库和持续项目。

护航不能只是口号。外聘教师和青年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后最担心的是投入后看不到回报,既得不到明确报酬,也难把项目经验纳入职称或教学评价。中央关于深化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完善多通道成长机制,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这为把项目经验纳入评价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护航的核心是把参与的收益做成可预期的职业资本。合同要明确报酬和工时,项目成果需要有标准化的认定路径。工会应参与协商并监督兑现,确保参与既有成长价值又有保障。要确保制度真正运行,必须有人会做。建议对工会一线干部开展对接实务培训,设立挂职与轮岗机制,并把对接成效如项目成单率、教师参与率、成果转化率等纳入工作考核,用数据推动改进。

为便于基层试点并可量化评估,可先做几项可验证的工作。把企业课题收集并入库,形成公开的需求清单和进度记录,让教师能按专长长期跟进。把校际与校企协作放在常态化轨道上,建立师资互访與课程共建的常设机制,让课堂经常接企业问题。把项目参与情况纳入教师教学量化指标和学生学分,使实践有可计量的回报。为避免随意性,试点应先设定认定门槛,例如项目完成率不低于八成并经企业验收合格,作为纳入学分或职称参考的最小可行标准。技术上用信息化手段留痕,制度上把激励与认定路径写清,工会定期公开试点数据,便于推广与改进。

起点可以很小。一所学校、一家企业、一批专业先行试点,跑通需求记录、联合教学和成果认定的流程后再扩大范围。把撮合做成习惯,把护航变成承诺,校企对接就不再是一时的亮点,而会成为稳定的人才通道。把撮合、护航与基层组织建设连起来,党委引导、工会落实、干部能干,这三条线一并走通,才可能把国家的战略意图转为地方的真实能力。先把方法摸清,把习惯制度化,再把成果推广开去,这才是真正把智力转化为产业动力的路径。

文:陈文华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