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硬功夫,打造“幸福河湖”
把“幸福”变成硬指标,用标准化带动基层治水更专业、更常态,这是打造“幸福河湖”的正路子,也是回应群众关切的直接路径。
水利部发布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将于2026年5月实施。标准把“幸福河湖”从抽象概念转为可量化、能落地的指标,明确取数、出结果、写报告的规则,重点覆盖占全国九成的中小河流,后续还将涵盖大河与湖泊,形成全国统一的评价体系。这把尺子量得准、用得上、比得出,直指基层治水的难点堵点。
成效正在显现。中小河流离生活最近,纳入评价后,变化看得见、体感更直接;防洪、生态、文化、民生统筹发力,一条河既能挡得住水、供得上水,也能留住景、传文脉;统一指数支撑横向对标、纵向追踪,成绩晒得出、差距找得准、经验立得住。更重要的是,河长制从挂牌走向上账,责任到断面,工作到河段,结果进报表,支部作用、干部能力、群众口碑在同一张表上说话,治理更有底气。
为何行之有效,关键在机制拧上了劲。责任更清,谁来担、担到哪一目了然,不再“人人负责、等于无人负责”;数据更实,少凭感觉、多看事实,决策更稳、执行更准;协同更顺,标准成了通用语言,把发改、住建、农业农村、文旅等拧在一张网里,工程与非工程同向发力;育才更实,评价就是实战,干部在解题中长本领、在担责中出成绩。归根到底,是用国家标准把公共价值坐标立住,用可度量的目标把上下左右拧成一股绳,把水的问题变为治理的进步,服务美丽中国与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全局。
下好硬功夫,打造“幸福河湖”,需要把观念摆正、把方向握稳。少些新口号,多些真算账,把群众体感当硬约束,把数据变化当硬依据,把公开透明当常态;尊重“一河一貌”,用同一把尺量出各自长短,推动分类施策、错位提升;既晒成绩,也晒问题,让社会监督转化为持续改进的动力。这样,评成了抓手,比成了方向,改成了日常。
以标准定向,以数据说话,以协同提效,以群众评成效。把一条条身边河建设好,干部有抓手,群众有感受,发展有后劲。这样的“幸福河湖”,政治上站得稳,规范上行得通,操作上拿得起,表达上听得进,领导干部听得懂、愿意听,也愿意一起干。
文:陈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