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追问,下一个“超”在哪里?


“苏超”首季已落下帷幕,但过去数月那一幕幕激情四射的足球比赛场景,依然让人动容感慨。
场上奔跑的,不是明星球员,而是身边的老师、快递员、公司职员;场下激动的,不仅有资深球迷,还有第一次为足球呐喊的街坊邻居。数万人齐声呐喊的声浪,响彻了灯火通明的体育场馆。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这个本来不含“超”的联赛,硬是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苏超”,以单场最高上座超6.2万人、每轮平均上百万人抢票、短视频平台累计数百亿次传播的“超常能量”,轰出一记破圈的“世界波”。
很多人都在追问:一场业余赛事,为何能点燃全民的热情?从“村超”到“苏超”,当我们寻找下一个“超”时,其实是在探寻让群众活动真正“活”“动”起来的密码。

“苏超”找到了群众活动最珍贵的品质——纯粹与真实,继而产生强大的情感引力。
当常州队球员屡败屡战、街头小店招牌与大企业广告牌并肩而立,观众看到的不是商业表演,而是身边人的真实拼搏。这种真实感,击中了现代人渴望情感连接的心理需求,让足球回归市井烟火,让看比赛成为市民“说走就走”的日常。
群众活动的“低门槛”与“高参与”,在此得到完美统一。“苏超”5元至20元的亲民票价,安排在节假日的赛程,让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人都能轻松融入。
11月1日拍摄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决赛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数据显示,“苏超”实现了“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现场观赛人数突破243万,前七轮带动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
办好群众活动,要避免“自弹自唱”,尽可能激活引发广泛共鸣的“情感开关”。它可以是基于地缘的乡土情怀,也可以是植根历史的文化符号。核心在于打造承载集体记忆的载体,让更多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

“苏超”的成功,也是融合治理理念的有益探索。
从“赛事主办方”转为“生态构建师”,政府做好“搭台人”和“保障者”,让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站C位,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治理智慧。
在“有所为”上,各级政府精准发力。
11月1日,赴南京观看苏超决赛的球迷在江苏泰州站合影。新华社发(杨玉岗摄)
办“苏超”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成立“专项工作组”,把服务保障拆解成“责任清单”,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市民呼唤更大场地,便升级至奥体中心;球迷反映出行不便,“苏超专列”应声开通;观众反映抢票难,及时改为“预约+摇号”。
在“有所不为”上,尊重市场规律和群众创意。
以信义留住街边烧烤店的赞助;官方发布放下身段,与民间段子手一起“玩梗”。这种放手,激发了市民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每场赛后观众自发清理垃圾的文明自觉,印证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公共服务的关键突破,在于从“行政推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从“我觉得你需要什么”转变为“你真正想要什么”。管理者构建一个公平、开放、响应迅速的舞台,激发社会、市场自身的创造活力,找准群众真正关心的痛点,服务才能事半功倍。

不少群众活动,常常陷入“一办一散、人走茶凉”的困境。落幕之后,能不能留下更繁荣的消费生态、更优质的产业集群、更具吸引力的生活场景,才是群众活动真正的“下半场”。
“苏超”构建的,不仅是一个赛事,而是一个能自我造血的“价值生态”。
小小票根被打造成“吃住行游购娱”的超级入口,一些看似亏本的“宠粉”举措,就像菜场老板搭送一把小葱,换来的是文旅消费和城市形象的巨大提升,让群众活动的逻辑从“花钱办活动”转向“办活动创造价值”。
10月4日,球迷在南京市建邺区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的“苏超”“第二现场”观赛。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样的操作还有更多溢出效应。比如,不少地方组织“外企友人看苏超”活动,海内外高管纷纷点赞,足球热度无形中成了招商机遇。从“办活动”升级为“育生态”,创新思维打破界限,让流量不仅带来热闹,更沉淀为资产,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引擎。
当下一个“超”出现时,它可能不再是一场球赛,而是一场音乐节、一次民俗活动、一场社区嘉年华。但核心密码不会变:以真实打动人心,以服务换得认同,以开放激发共创,让群众成为主角。
策划:令伟家
统筹:曹建礼、李代祥、刘雅萱
记者:何磊静
题图漫画:潘红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