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廖燕爱:以四中全会精神为舵 守茶山兴产业绘就振兴答卷
第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部署。在福建尤溪海拔 1336 米的狮子山,退役老战士廖燕爱数十年如一日守护野生茶山、传承古法制茶技艺。如今,他以全会精神为行动指南,让千年茶香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基层贯彻落实全会部署的鲜活范例。
生态坚守:践行 “美丽中国” 建设的茶山实践
清晨的狮子山云雾缭绕,62 岁的廖燕爱身着靛蓝布衫,正沿着茶垄巡查。他粗糙的手掌抚过带着晨露的茶芽,指腹摩挲着叶片上细小的虫洞,眼神格外珍视。山腰处,“大金蟾” 巨岩昂首凸目,两侧 “小金蟾” 石峰与山顶蜿蜒的元宝状山泉构成 “三金一银” 奇景,与漫山翠绿茶垄相映成趣。
这片茶山是爷爷传下来的,他临终前反复说:“山养茶、茶养人,守好山才能活下去。” 廖燕爱蹲下身,拨开茶丛查看土壤墒情,他说:“这次四中全会明确‘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是‘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这下更明白,咱守的不只是自家茶山,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根基。”
狮子山的生态优势,正是优质茶叶的源头活水。作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年均雾日超 180 天,漫射光为茶叶积累氨基酸、茶多酚提供了天然条件;亿万年 造山运动形成的花岗岩土壤,富含钾、磷、锌等矿物质;15℃以上的昼夜温差,让芳香物质在叶片中充分沉淀。“爷爷那代就定下‘不施农药、不撒化肥’的规矩,说‘虫咬叶才含灵气’。” 廖燕爱举起一片带虫洞的茶叶解释,“这其实就是全会倡导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昆虫叮咬能让茶树分泌萜烯类物质,制成的茶才有独有的山野气韵,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态智慧。”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生态自觉,让狮子山茶园成为当地生态保护的标杆。如今,依托 “绿水青山” 的底色,这里正朝着全会提出的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目标稳步迈进。

在廖燕爱的制茶作坊里,一口乌黑的铁锅泛着温润光泽,墙上挂着泛黄的《制茶工序口诀》—— 那是他爷爷 1958 年的手写稿,边角已被反复翻阅磨出毛边。入伍后的廖燕爱,曾在部队担任后勤保障员,“那时校准装备要求‘毫厘不差’,这习惯到现在改不了”。退役后,他放弃县城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接过制茶手艺,一干就是近40年。
“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制茶手艺就是咱的文化根脉。” 廖燕爱戴上粗布手套,点燃灶膛炭火准备杀青,“老祖宗的法子不能丢,守护手艺就是守护文化,这是退役军人的责任。” 他将晒干的茶青倒入铁锅,手背贴近锅沿试温,“温度必须控制在 220℃左右,误差超 5℃就废了,就像当年部队执行任务,半点马虎不得。”翻炒动作行云流水,茶叶在锅中翻涌如浪,“杀青要透、翻得要匀,才能锁住茶香,这和部队‘精准高效’的要求一脉相承。”
揉捻环节,廖燕爱坐在竹制揉捻机前,双手按压茶团的力道始终均匀。“既要揉出紧实条索,又不能压碎茶叶细胞,这力道得靠四十年手感练出来。” 他每 10 分钟起身查看一次,指尖捻开茶团观察状态。发酵时,他定时记录温湿度数据,哪怕空气湿度浮动 5%,也立刻调整发酵布覆盖方式;干燥环节则严格遵循 “寅时炭火明,卯时翻茶勤” 的古训,每天凌晨 4 点起身备炭,准时翻茶从未间断。
“去年有年轻人嫌手工制茶慢,说机器效率高。” 廖燕爱拿出两种茶叶对比,“机器做的茶香气浮,手工的滋味沉。” 今年,他牵头成立 “古法制茶传习所”,免费为村里年轻人授课,目前已有 12 名学员结业,“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把人留住、把手艺传下去,才能让文化活起来、产业兴起来。”

“以前守着好茶叶,却愁卖不出去。” 廖燕爱翻看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语气里满是感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茶山快没人管了。” 四中全会强调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狮子山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廖燕爱带着村民走上 “非遗 + 产业 + 旅游” 的融合发展之路,让传统农业接上了现代化发展的 “地气”。
他们依托古法制茶技艺这一地方特色非遗资源,打造集采茶体验、制茶观摩、品茶休憩于一体的茶旅项目,去年开始接待游客,直接带动村民增收。借鉴电商助农经验,开通线上直播间,由返乡年轻人负责运营,销售额比往年翻倍,这就是全会说的‘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廖燕爱拿起一罐包装不算精美的红茶介绍:“这是‘金蟾韵’,去年参加省农产品展销会,现在一斤能卖 580 元,成了咱的‘金字招牌’。”
产业发展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目前,狮子山茶园带动 15 户茶农稳定增收,人均年收入较三年前增加1.3 万元,实现了 “守好一片山、做优一杯茶、富裕一方人” 的目标。“以前种茶只够糊口,现在跟着廖叔干,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民廖明华笑着说,他家去年靠卖茶叶盖起了新楼房,真正感受到了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的实惠。

谈及未来,廖燕爱眼中闪烁着光芒:“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给咱指明了路子。下一步计划建茶叶研学基地,开发茶点、茶枕等文创产品,把产业链做长;还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让狮子山茶的名气更大。” 他的规划里,既有对传统的坚守,更有对政策的精准践行,“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着这片茶山,让全会精神在咱这大山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军营到茶山,从军人到茶农,廖燕爱用四十年坚守诠释了退役军人的担当,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他身上,绿色发展的理念、文化传承的自觉、乡村振兴的担当相互交融,让狮子山的千年茶香不仅飘出了大山,更飘向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正如全会所擘画的蓝图,无数像廖燕爱这样的基层践行者,正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把政策部署转化为生动现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书写着精彩答卷。
记者:刘军 摄影: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