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违规吃喝”,重在精准“拆弹”
当前,各地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拳整治“违规吃喝”歪风,成效显著。然而,部分地方在执行中却悄然“变味”,或“层层加码”、或“一刀切”,将“禁止违规吃喝”简单等同于“禁止吃喝”,致使一些公职人员谈“餐”色变、视“宴”如虎。此风若长,非但无益于清风正气,反为懒政怠政披上“从严”外衣,实为治理之歧途。
整治“违规吃喝”,剑锋所指,是觥筹交错掩盖下的公权私用、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绝非要将正常的同事小聚、朋友浅酌也“一棍打死”。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面禁绝”,看似执行“铁腕”,实则是懒政怠政者的“障眼法”。根源在于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不深、研究不透,对“违规”与“合规”缺乏精准界定与有效引导,将“违规禁令”变“全面禁死”,本质是对上级的应付、敷衍塞责,对下级的甩锅、撇清责任,这本身即是对八项规定精神的背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八项规定破题,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成功管住了“不该吃的嘴”,刹住了“舌尖上的腐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扫除的是歪风邪气,守护的恰恰是“人间烟火气”。从“淄博烧烤”的全民热度,到“尔滨”文旅的火爆出圈,都印证了正常、健康的市场消费活力,从未因铁腕反腐而削弱,反而在清朗环境中愈发蓬勃。
正本清源,关键在精准聚焦“违规”二字。 整治“违规吃喝”,如同“精准拆弹”,必须明辨“引信”所在。要厘清边界,立好“标尺”, 立足地域、单位、行业特点,细致梳理“违规吃喝”的“负面清单”,明确告知公职人员哪些“红线”不可碰、哪些“饭局”不能沾,划出清晰可循的“安全区”与“雷区”。要精准甄别,用好“慧眼”, 对信访举报、明察暗访、大数据筛查等渠道发现的线索,要对照“清单”精准研判,不放过一个“狐狸”,也不误伤一个“食客”,既要利剑高悬,让违规者无处遁形;也要实事求是,避免“杯弓蛇影”式的误伤。
当然,从严执纪的“高压线”须臾不可松。唯有坚持“利剑斩疴疾”,方能彻底铲除寄生在餐桌上的腐败毒瘤。精准拆弹,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清风;清风徐来,方能滋养人间烟火生生不息。 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活,才是作风建设行稳致远之道,也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深刻、最有力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