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谣“毒流量”肆虐,多维阻击方能斩断利益黑链
近日,上海警方破获“华山医院前院长客死他乡”AI造谣案,揭开了三人操控500账号、日发万条谣言的黑色产业链。这起案件暴露出AI技术被恶意利用的惊人破坏力——虚假信息如病毒般批量复制,披着“权威人物”“爱国叙事”的外衣,以“流量牟利”为终极目的,侵蚀社会信任、扰乱公共秩序。当AI成为谣言的“超级孵化器”,阻击行动必须跳出单一打击维度,构建法律、技术、平台、公众四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方能斩断这条“造谣—传播—牟利”的利益黑链。
一、法律规制:以重拳撕裂“流量至上”的黑色法则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明确禁止AI生成虚假信息,但违法者仍如“割韭菜”般批量作案,暴露出法律威慑与执行层面的漏洞。应对AI造谣,需强化“后果严惩”与“事前预防”双机制:一方面,对涉案者从“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升级至“危害公共安全罪”等重罪定性,追溯流量变现路径追缴非法所得;另一方面,建立AI内容生成平台“强制审核前置机制”,要求所有生成内容必经人工+AI双重筛查,违规者直接吊销运营资质。唯有让违法成本高于牟利预期,方能倒逼行业回归“算法向善”。
二、技术防控:以智能对抗智能,构筑“真假识别”防火墙
AI造谣的核心是“以技术对抗技术”。监管部门需加速部署“AI谣言粉碎机”等识别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图像溯源、多模态验证等技术,实现秒级辟谣。同时,强制AI生成平台为内容嵌入不可篡改的数字水印与溯源编码,标注“AI生成”身份信息,让谣言“出生即带枷锁”。更需建立跨平台“谣言联防数据库”,将已辟谣信息纳入黑名单,阻断其通过账号切换、平台迁移再度传播。技术防控的精度与速度,决定了谣言传播的“生死时速”。
三、平台责任:切断“毒流量”变现通道,重构内容生态
互联网平台是谣言传播的“高速公路”,必须承担起“收费站”的筛查职责。对疑似AI生成内容,应强制实行“三步处置”:首条未标注者打标签警示,多条未标注者限流降权,造成恶劣影响者永久封号。更要打破“流量分成”的利益惯性,设立“反谣言贡献值”评估体系,将辟谣配合度、内容真实度纳入创作者收益权重,让平台算法从“追逐热度”转向“守护真相”。唯有切断流量与利益的直接兑换,才能遏制“养号—造谣—带货”的黑色闭环。
四、公众教育:培养“AI时代”的批判思维,筑牢社会免疫屏障
公众是谣言的终端受体,亦是阻击战的关键防线。媒体与教育机构需联合开展“AI谣言识别素养”普及行动,揭秘“AI文风特征”(如标题重复、结构格式化、事实空洞)与“虚假图像破绽”(如人脸错位、场景拼接痕迹)。针对中老年易感群体,开发“一键举报”工具与社区宣讲项目,将“不轻信、不转发、必核实”的防谣意识植入日常生活。当每个个体成为谣言的“哨兵”,社会免疫系统的自愈能力才能真正激活。
五、多部门联动:斩断资本操纵黑手,肃清幕后利益链
AI造谣背后常隐藏资本操纵的影子。监管部门需启动“谣言—流量—变现”全链条追溯,深挖是否存在MCN机构批量操控、广告商暗中推流、资本市场借谣炒作等深层勾结。证监会、网信办、公安部门应建立“谣言涉案联动协查机制”,对股市谣言、医疗谣言等高危领域实行“一案多查”,严惩幕后推手。唯有将法律、技术、经济手段多维施压,才能彻底斩断谣言利益链的“毛细血管”。
总之,AI造谣的肆虐,是科技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激烈碰撞。阻击行动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的表层治理,而需以法律为剑、技术为盾、平台为关、公众为网、联动为链,构建系统性防控生态。当真相跑得比谣言更快,当算法只为良知服务,我们方能在这场“流量与真相”的战争中,守护住社会的清明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