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评网!
搜索

公信力不能成为“流量密码”

时间:2025-09-30  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缪智强  点击:0
网络主播谢孟伟,身着带有明显警用标志的服装开展直播带货,被云南临沧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处以行政拘留7日。这一处罚不仅是对个体违法行为的依法惩戒,更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公信力符号承载公共信任,绝非可随意滥用的“流量工具”,任何突破法律边界、消费公共信任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规制。

      网络主播谢孟伟身着带有明显警用标志的服装开展直播带货,被云南临沧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处以行政拘留7日。这一处罚不仅是对个体违法行为的依法惩戒,更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公信力符号承载公共信任,绝非可随意滥用的“流量工具”,任何突破法律边界、消费公共信任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规制。

警服作为人民警察执法权威的外在载体,凝聚着公众对国家强制力的认同与敬畏,其使用范围与管理规范有着明确法律界定。《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即便影视拍摄需使用警用制式服装,也须经省级公安机关批准,且严禁在非拍摄场景使用。谢孟伟以“剧组服装”为由辩解,实质是对法律规定的漠视,其行为易使公众产生“警方背书”的误判,本质上是对公共信任资源的不当消耗,损害的是执法权威与社会共识。

当前,流量经济快速发展,部分网络从业者为博取流量、实现商业变现,屡屡突破法律底线与道德边界,从仿冒警用服装拍摄短视频,到冒充公职人员开展直播,此类行为的核心症结在于对“公信力变现”的错误认知。公众对公职身份的天然信任,叠加算法推荐机制的传播放大效应,使得违规内容得以快速扩散;而直播平台未能严格落实《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要求,未建立高敏感符号识别与快速处置机制,暴露出平台在合规管理上的漏洞,反映出部分平台“重流量、轻责任” 的倾向,不利于网络空间健康生态构建。

守护公信力,需构建法律、行业、技术协同发力的治理体系。法律层面要强化刚性约束,建立健全公信力符号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体系,对滥用公信力符号的行为依法从严惩处,让“法定范围使用”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行业层面应健全自律机制,落实网络主播信用评价与黑名单制度,对屡次违规、损害公共利益的从业者实施联合惩戒,引导行业树立“守法为荣、失信为耻”的职业导向;技术层面要筑牢防控屏障,推动警用标志、公职人员标识等AI识别系统建设,实现违规内容的早发现、早处置,从源头阻断不良信息传播。

公共信任是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一旦公信力符号可被随意租借、公共信任可被商业异化,必将动摇社会共识的根基。必须将公信力守护融入网络治理全过程,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作者:  )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