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评网!
搜索

“打卡式治理”该歇歇了

时间:2025-08-06  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陈文华  点击:0
据《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云南玉溪有家长反映,孩子所在学校要求家长每天早晚打两次“暑期安全提醒”卡。没打卡的,会在家长群被点名,甚至接到电话提醒。学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假期安全,但这种“一日两打卡”的做法,让不少家长觉得负担沉重,也引发了外界对“形式主义”的质疑。

据《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云南玉溪有家长反映,孩子所在学校要求家长每天早晚打两次“暑期安全提醒”卡。没打卡的,会在家长群被点名,甚至接到电话提醒。学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假期安全,但这种“一日两打卡”的做法,让不少家长觉得负担沉重,也引发了外界对“形式主义”的质疑。

安全教育本是该抓的事,但方式如果不当,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为了打卡而打卡”。从疫情防控到防溺水、防诈骗,这些年基层不少工作都依赖于技术手段。一些地方习惯用打卡、截图、上传链接来推进工作,目的是可留痕、有记录、好统计。但时间一久,形式开始固化,群众和一线人员反而被流程“反套”住了。

以这次打卡为例,学校是想提醒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提醒,老师也只是照着要求执行,可到了家长这头,却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漏打了、打晚了,就要被提醒、被追责。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表面上落实了安全管理,实质上却弱化了教育引导的作用。更不用说,还有不少家长本身工作就辛苦,顾不上看手机消息,却要为打卡“掉链子”承担额外压力。

其实,技术工具的引入本是为了减负增效。问题不在打卡本身,而在于背后的思维方式。一些基层单位把打卡当作工作的“闭环”,以为完成了打卡就等于完成了管理。这种“留痕就是落地”的做法,看似稳妥,实则避实就虚,容易滋生责任外推、机械执行等问题。管理者的压力层层传导到教师、家长身上,到最后,真正该教育的对象——孩子,却成了流程的“配角”。

当然,并不是说不能用技术。关键是用得是否合适、方式是否灵活、群众是否接受。比如四川郫都区团结镇的一所小学,就和社区一起组织“安全观察岗”,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巡查,并在校内展示整改建议。再比如云南会泽,一些学校开展“安全故事分享”,学生讲、家长听,最后老师总结。没有强制打卡,没有层层提醒,安全教育却做得有声有色。

这些做法提醒我们,基层治理不光要“看得见”,更要“做得好”。形式不能代替内容,留痕不能等于尽责。技术应用必须服从治理需要,而不能让治理反过来服从技术工具。特别是在当前大抓基层基础的背景下,更要警惕“技术形式主义”卷土重来。

让“打卡式治理”歇一歇,不是说放松管理,而是提醒我们回归问题本身。治理要真抓实干,不能图省事、走套路。无论是干部、教师,还是群众,都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程序上。与其追着家长打卡,不如花心思搞些真正能让孩子学进去、家长愿参与的安全教育内容。

基层治理,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比留下多少截图更重要。



有帮助
--
没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