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里的“忠”字魂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谱系里,“忠”字占据着核心位置,它贯穿历史,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始终是中国人不变的精神底色。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忠”是方志敏在狱中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坚定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用生命捍卫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是赵一曼在与日寇的斗争中宁死不屈,遭受百般折磨仍坚守对党的忠诚,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是瞿秋白在狱中写下《多余的话》,坦然面对死亡,临刑前高唱《国际歌》,用“为真理而死”的决绝,践行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
步入和平建设年代,“忠”的精神在国家建设的浪潮中愈发厚重。钱学森对祖国的忠诚,是“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坚定,是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以科学家的担当托举起国家的底气。焦裕禄在兰考带领群众种泡桐、治盐碱,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惦记着兰考的麦子长势,这份对百姓疾苦的牵挂,让“忠”字在黄土大地上扎下深根。王进喜带领工人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用“铁人精神”践行了对国家工业建设的忠诚。
在当下社会,“忠”的精神也处处彰显。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逆行出征,不顾个人安危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用行动践行对职业的忠诚,对人民生命的忠诚;还是戍边战士不畏艰险,扎根边疆,在恶劣环境中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展现对国家主权的忠诚,对军人使命的忠诚;亦或是基层干部深入群众,解决民生难题,为乡村振兴、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体现对人民的忠诚,对服务群众初心的坚守。
中国人的“忠”,是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对民族的责任担当,对人民的深情守护,对事业的执着坚守。恰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数不尽的人民英雄,用热血和生命为“莫大于忠”写下最壮烈的注脚。在新时代,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精神,以“忠”为笔,继续绘就中国精神的壮丽长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