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外长城东线》
一,天镇
平远堡,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筑,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2里8分,高3丈5尺。明时在此设守备驻守,边墩20座,火路墩13座。
新平堡,东边马市口,为茶马互市之所。新平堡在边墙之东1公里,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筑,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3里6分,高3丈5尺,明代驻参将,边墩26座,火路墩16座。明置新平路。
保平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筑,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1里7分,高3丈5尺,明时有守备驻守,有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
桦门堡,明万历九年(1581)设,十九年砖包,堡周1里7分,高3丈9尺8寸。明时驻操守,分边9里,边墩18座,火路墩3座。此堡保存尚好,东南有砖券城门,高约6米,宽9米。
天镇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砖建,万历十三年(1585)重包。城周9里,高2丈9尺。明时驻有参将,原为天成、镇鲁二卫,官军2652名。有边墩10座,火路墩31座。
镇门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260丈5尺,高3丈5尺。明时有守备驻守。边墩21座。长城由镇门堡经平山至孙仁堡乡的虎头山、乳头山至阳高守口堡。
二,阳高
守口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1里120步,高3丈5尺。明时有守备驻守,边墩23座,火路墩4座。长城由守口堡至长城乡的六墩至镇宏堡,明时称靖虏堡。
靖鲁堡,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堡周2里4分,高3丈3尺。明时驻守备。边墩26座,火路墩5座。
阳高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中山王徐达筑建,万历三十年(1602)重建。城周9里2分,高3丈7尺。隆庆四(1570)宣大山西总督由宣化移驻阳和,此乃宣化、大同、山西三镇的最高军政长官。驻军9109员名,边墩38座,火路墩28座。
镇边堡,明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初名镇胡,后改此名。堡周3里1分,高4丈1尺。明时驻守备,边墩30座。由镇边堡向西八里进入新荣区。长城进入新荣区镇川乡的元墩村界,由元墩向西经三墩进入镇川堡。
三,新荣
镇川堡,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周2里5分,高4丈1尺。明时有守备驻守,分边20里,边墩28座,火路墩3座。
宏赐堡,为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周4里32步,高3丈6尺,明时有守备驻守,边墩26座,火路墩8座。
得胜堡,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设,万历二年(1574)砖包。堡周3里4分,高3丈8尺。明时驻参将。如今得胜堡包砖多被拆走,南门砖砌券拱尚存,关门外嵌一额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字,署“万历丙午岁秋吉旦立”。关门里匾额为阴刻楷书“得胜”二字。门洞东西两侧墙壁上各嵌石碑一方。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扩修得胜堡记事碑。
得胜堡北为得胜口,今有通往内蒙的干线公路。在得胜堡与得胜口间,还有一座周长1里半的城堡,当地人称四城堡,为明代茶马互市的市场。堡外还筑有南北致远店,供交易双方客户居住。
助马堡,助马堡为嘉靖二十四年(1545)土筑,万历元年砖包。堡城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内驻参将守御,边墩二十五座。今堡城南墙、东墙有多处残圮,北墙高大坚固,保存较好。
四,大同城
大同城,城座落在内外长城之间,从武灵开辟,自古为北方军事重镇。明为边防要塞,“北方锁钥”。大同城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砖包。万历八年(1580)加修。城周13里,高4丈2尺。城设四门,各建三层重楼一座,四角建角楼,城墙四面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瓮城、关城城城设防,壕堑、吊桥一应俱全。明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总兵官始终驻守大同城。代藩、抚院、都司等官署者在此驻守,常驻官兵22709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