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理论>理论文摘>

正确认识“潜绩”和“显绩”的关系

时间:2017-10-29 16:42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彭宇 点击:
青海省西宁市用近30年时间将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目前的75%,这其中起关键作用就是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精神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以及所具有的科学的绿色发现理念 ,并且将这种精神、决心、理念,一任接一任的延续下去。
     青海省西宁市用近30年时间将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目前的75%,这其中起关键作用就是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精神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以及所具有的科学的绿色发现理念 ,并且将这种精神、决心、理念,一任接一任的延续下去。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远见,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经验告诉我们,生态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民主法制也就是这样。
    当下,有的领导干部似乎更喜欢做“显绩”而不愿意做“潜绩”。因为“显绩”见效快、看得见,容易产生“轰动效应”,容易得到上级的青睐、社会的关注,在仕途竞争中占更能据优势;而“潜绩”见效慢、短时间看不见,难以展示领导的“大作为”,易遭冷遇被视为与荣誉无缘、与提拔无份。不得不说,这种想法有些目光短浅。事实上,做“潜迹”就是做“政绩”,那种利国利民、造福子孙万代的“潜绩”是最大的“政绩”。政绩的最高标准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 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潜绩”与“政绩”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后人的工作很多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继承创造的。
近年来,对于正确政绩观的讨论不仅热烈而且已经形成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但是,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在现实政治中,清晰的认识并不会自动转变为主动的实践,成文的规定也不会马上转变为内在的约束。
      领 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显得尤为重要,这已经成为执政党实现自我更新、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那些见效快,能给群众带来实惠、老百姓期盼解决的“显绩”,当然应该从速解决,而且这种“显绩”应该多做。那些打基础的、需要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果的、能长时间发挥效益的,顺应人民需求,可持续发展,图长远、谋实利的“潜绩”观也应该引起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无誉之功,长兴之业,体现的是一个领导干部具有的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程度。把“潜绩”与“显绩”同等看待,做“显绩”,也做“潜绩”,做好“潜绩”就是政绩,不仅关注现在,还要关注“过去”、“将来”,对领导干部而言认识到位或许很容易,贯彻执行起来却难上加难。做好“显绩”不能以放弃或者牺牲“潜绩”为代价,如果这样,再美好、再精彩的“显绩”也是破坏性的。很多“显绩”需要“潜绩”的不断积累,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做铺路石,不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便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形象工程”。
      那些急功近利的修广场、建标志性建筑等“形象工程”看着舒服,但于群众不一定有实际用处。片面追求短期的“显绩”,会打破“显绩”与“潜绩”的有机平衡,负面影响极大。领导干部不能只算个人的“仕途账”,而不算集体的长期“利益账”。“形象工程”有碍科学发展,极易滋生腐败,是领导干部应当摈弃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领导的政绩观应经得起历史、人民、实践的检验,既重当下又重长远,既重奖杯又重口碑,才是一个领导干部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坦然面对个人荣辱得失,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推进事业发展、人民利益之中,减少显绩、注重潜绩、追求潜绩,同时保持一种显绩、潜迹的有机平衡,做到政绩实、发展好、民心和,真正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干事创业的最高标准。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