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要常持“恐慌意识”

时间:2019-06-27 12:14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宋福 点击:
脱贫攻坚作为全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到2020年要全面消除贫困。当前,各地纷纷选派“精兵强将”奔赴贫困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浴血奋战”,扶贫干部们牺牲“小家”,远赴偏远山区,带着组织的嘱托,怀着对党忠诚,满怀“无限憧憬”,立誓带着毕生所学、所长在脱贫攻坚一线“
    脱贫攻坚作为全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到2020年要全面消除贫困。当前,各地纷纷选派“精兵强将”奔赴贫困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浴血奋战”,扶贫干部们牺牲“小家”,远赴偏远山区,带着组织的嘱托,怀着对党忠诚,满怀“无限憧憬”,立誓带着毕生所学、所长在脱贫攻坚一线“大展拳脚”,然而往往“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部分扶贫干部出现“水土不服”,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为难情绪日益渐增,在这个关键时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意义重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像一剂“强心针”,唤醒扶贫干部“初心”,更像一盏“领航灯”,为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路上指明方向。因此,扶贫干部要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找寻扶贫初心和使命,反复总结找准差距,提升能力抓好落实,时刻保持“恐慌意识”,不断向书本学、向领导学、向群众学,破解能力不足的“饥饿感”;不断思考问题、群策群力、勇于实践,破解本领不强的“畏惧感”;不断进村入户、拉家常、讲政策,破解交流不畅的“焦虑感”;不断“拜师取经”、抛弃“面子”、丢掉“自尊”,破解协调不顺的“挫败感”。
   “守初心要常持能力恐慌,提升持续学习能力,破解能力不足的饥饿感能力不足,工作事倍功半,不仅身体累,心更累。绝大部分扶贫干部都是从“学校门”到“机关门”的干部,一直都是“看得多、写得多”但“干得少”,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在机关也许工作“得心应手”,但是跨出“机关门”,走进“农村地”,那便是另外一片“天地”,感觉自己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傻傻地无从“使力”。因此,扶贫干部不仅要守住扶贫驻村的“初心”,扎根贫困地区,尽心尽力为脱贫攻坚贡献“绵薄之力”,更要常保持“能力恐慌”,不断加强学习,向乡镇干部、村干部学习,学习他们长期积累的基层工作能力;向群众学,学习农村的点点滴滴;向身边的其他扶贫干部学,学习他们融入农村、扎实工作的技巧,破解能力不足的“饥饿感”,做到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扎根农村,打通全身“任督二脉”,激发自身“潜能”,时刻学习吸收各项“能力技能”,充实自己,坚守扶贫初心,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奋力前进”。
   “担使命要常持本领恐慌,提升攻坚克难能力,破解本领不强的畏惧感本领不强,遇到“难题”方法不多、方式不当,畏首畏尾,但是能力不足可以学习提高,本领不强也可以从实践中积累提升。扶贫干部要担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光荣“使命”,就要常保持“本领恐慌”,要有“啃硬骨头”的冲劲,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韧劲,要深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虽然自身本领不强,就要充分发挥每个驻村工作队3名队员的优势,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思想在争执中“碰撞”,充分吸取每名队员的意见建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本领。要深知“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不要怕失败,失败是锻炼本领最好的“经验”,只有在一次次实践中反思总结,不断加以完善,才能提升攻坚克难的能力,破解本领不强的“畏惧感”,才能遇到困难不推诿,想尽办法、使出全力,啃掉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
  “找差距要常持语言恐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破解交流不畅的焦虑感从机关到农村,有着许多明显的区别,不仅从工作的部署者转变到执行者,面对的群体也从干部到了最基层的百姓,角色转变跨度极大,难免许多扶贫干部一时难以适应。在扶贫一线,面对的群体都是贫困百姓,有些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扶贫干部要常保持“语言恐慌”,转变讲话的方式方法,不能像机关工作交流那样“公文化”,要接地气,把群众当“家人”,拉家常、嘘寒问暖要关心群众所疾,讲政策、宣传规划要精准到户,找准每户群众所需,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由于语言不通不要焦虑,能学习少数民族基本交流语言的尽量学习,实在学不会的就“手口并用”,边说边比划,只要有耐心,没有突不破的交流“瓶颈”,只要进得了群众门、坐得了群众凳、吃的虾群众饭、睡得下群众床,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把群众放心上,群众才会把你装心里,才能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破解交流不畅的“焦虑感”。
  “抓落实要常持资源恐慌,提升综合协调能力,破解协调不顺的挫败感贫困地区之所有贫困,是因为地理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人才欠缺。脱贫不返贫就必须变“输血”为“造血”,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制约脱贫发展的道路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保且持续有效的支柱产业。但是,作为扶贫干部大多来自外地,人生地不熟,既无人脉资源也无项目资源,派员单位财力有限,无法解决大的困难,本地部门不熟悉且资金更为困难,项目资金争取“四处碰壁”,既伤“自尊”更因无法面对百姓而“焦虑”。因此,扶贫干部要常保持“资源恐慌”,不仅要协助乡包村组、村两委做好脱贫各级验收工作,还要加强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找准制约本村发展的“病根”,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制定脱贫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多回本地向相关部门争取,毕竟外地部门项目资金较贫困地区相对比较宽裕,多向本单位领导汇报,争取领导帮忙协调,还要多跑扶贫地相关部门,拉下“脸面”、放下“自尊”,任何项目资金不会“天上掉馅饼”,只有多汇报多争取,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在锻炼中提升综合协调能力,才能破解项目资金协调不顺的“挫败感”。
扶贫是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也是磨炼心智,锻炼自身能力的“舞台”,每名扶贫干部要时刻保持“恐慌意识”,在脱贫一线努力学习、提升能力,不负组织的嘱托,不负群众的期盼,扎扎实实、攻坚克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全力。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