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知中国文化,做自豪有为的中国人

时间:2023-11-01 12:20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主任记者 厉久山/ 点击: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是一个大爱天下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将永远放射出煦丽的光芒!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是一个大爱天下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将永远放射出煦丽的光芒!但因近几十年来,西方列强乘中国改开放之机,蓄意将西方文化肆无忌惮地流传到中国,妄想割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妄图割断中华民族文明史,企图让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此中断,妄图让近四十多年来成长起的一代中国人忘祖去史,崇拜西方文化,醉倒于西方文化,任意听从美国人的摆布,其用心十分险恶。中国人决不能中了美国人的奸计!
     我们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唤醒忘祖去史的一代中国人,这已是势在必行,所以凡有肩负历史使命的中国仁人志士,须拿起笔来撰文,告知忘祖去史的部分中国人,莫忘中华民族历史,莫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自强不息,做到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自己是名伟大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中华民族在世界的东方繁衍生息,在上下五千年之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母系族公社时期,于是“龙的文明”出现于东方。“龙的文明”是一种原生态的道学文明,发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宗教,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女性崇拜、祖先崇拜为特点。因其“图腾崇拜”,故能汇聚诸多部落之图腾而成为龙图腾,乾坤“未离其类”,“故称龙焉”。因其“自然崇拜”,故能“道法自然”,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和为一。因其“生殖崇拜”,故能生生不已,化化长存,新新不停,穷通变久,而成易道。因其“女性崇拜”,故能守冲政和,以柔克刚,知荣守辱,以弱胜强,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因其“祖先崇拜”,故能天人合德,悠久无疆,“子孙以祭祀不绝”。夏、商、周三代时期,洪水滔天,先民于治水之际而父权上升,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至父系氏族阶段社会的原始儒学文明遂代道学文明而兴。 周公制礼作乐,进行了一次原始宗教革命,将原始道学的自然礼乐文化演变为儒学有贵贱差等的政治礼乐文化,“祖先崇拜”被强化为父权学长制的家族统治。而易道亦由伏羲始祖一画开天,而创制八卦、而衍生了《连山》、《归藏》、《周易》,作为中国诸子百家之学的源头被传承而保存下来。
     二、关于国学元典的介绍

      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五千年之久(应该说上下五千年才对),此五千年传统文化之学术谓之称国学,而欲知国学,首先要研究先民遗留下的原始经典,只有了解国学元典,才能知道中国国学之博大精深,才能知道中华民族之伟大,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之魅力。这些元典共有五部,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三易后演化为《易经》,为先民原始宗教的文化遗存,是中国哲学的元典。关于易经,稍后细讲。
   《尚书》为中国政治学的元典。《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尚书》的主要覌点和价值
1.《尚书》记载了唐尧、虞舜及皋陶、盖稷(jì)四代圣贤君臣的嘉言懿行,成为中华民族品德文明的重要来源,为后世力求上进的人们修身、行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言行典范。
2.《尚书》记载了上古的历史资料,涉及周公摄政、成王即位、穆王改制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古代典制,还有上溯大禹治水、分述九州的古代地理,所以《尚书》成为了解古代史的必读经典。
3.《尚书》中记载了古代的政教合一,神权政权合一及民间风俗的情况。《洪范》有箕子告诫武王“天锡禹洪范、九畴之事”,《酒诰》记载殷商酗酒,周代严刑的情况。
4.《尚书.大禹谟》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富有哲理的箴言,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思想基础。
下边介绍《诗经》:
《诗经》为中国文学的元典。《诗经》是我国古第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约公元前7世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经典之一。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经学史,以至在人类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里想了解中国文化,《诗经》是不可不读的一部要籍,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诗经》更是必读的经典。
《诗经》产生时代为商至春秋时期。内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首。
《诗经》的来源:《诗经》原先称作《诗》或《诗三百首》,到了汉代都把它当儒家的经典来读,才叫做《诗经》的。《诗经》来源于民间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侯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朱自清语)。这就是《诗》中《国风》的来源了。《诗经》中的《雅》《颂》是宴会、祭祀的乐章,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有305篇,内容有风、雅、颂,写法有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风指《国风》,写各诸侯国民间事、物,雅分《大雅》《小雅》,是朝廷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赋:就是叙述和描写,直接叙述或描写一件事。比:就是比喻,在《诗经》中用得很广泛,有明喻,借喻等。兴:是启发,也称为起兴。它是诗人见到一种景物,触动了他的心事和感情而发出的歌唱。关于《诗经》的论述与介绍还有许多,此文只能简要介绍这么多!见谅!
下面介绍《礼记》:
《礼记》为中国伦理学和社会民俗学的元典。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就是“礼”,《礼记》有三礼,即《仪礼》《礼记》和《周礼》集中表述了“礼”的思想。
《礼记》作者为戴圣。成书于汉宣帝时期。《礼记》49篇,共约90000字。内容主要是记述先秦的礼仪制度,阐释《仪礼》,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论等。
《仪礼》17篇,先秦儒家所传授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礼》就是指《仪礼》。
《仪礼》是有关祭天、祀祖、区分尊卑上下、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礼节和行为规范。《仪礼》的内容有冠、昏、丧、祭、乡、射、朝、聘八种,是记载古代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礼仪之书,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必读书。这在春秋以前,是“士”以上的贵族们必须学会的礼仪。
《周礼》是一部记述国家王室制度的书,通过对300多种职官掌管的具体事物的记述,阐明了社会制度的思想。
《周礼》共6篇,每篇一官,配以天、地、春、夏、秋、冬四时,分述周代六官的职守。它的内容是:
(1)天官:冢宰,掌邦治。


(2)地官:司徒,掌邦教。
(3)春官:宗伯,掌邦礼。
(4)夏官:司马,掌邦政。
(5)秋官:司寇,掌邦刑。
(6)冬官:司空,掌邦事。
再说《春秋》:
   《春秋》为中国历史学的元典。《春秋》是鲁国史记的名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为什么叫《春秋》呢?因为,说到春,就兼及了夏,就可以想见冬,所以用“春秋”二个字,就包括了春夏秋冬四时,万物繁育,尽在其中。四时之事,无物不包,所以当时把一国的历史称为《春秋》。在西周,“春秋”是各国国史的通称,当时有“周之春秋”、“燕子春秋”、“齐之”……有所谓的“百国春秋”。
我们这里所介绍的《春秋》是经过孔子的修订,成为了儒家的经典,记述了鲁国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间的鲁国的历史事件及各诸侯国的大事
中国的元曲除此五经之外,尚有源自先民原始宗教活动的《乐经》,今已失传,致使古代先民之礼乐文化资料残缺,此乃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乐经》当为巫祝之歌舞、乐器、气法、咒术、吟唱、宣泄、仿声、表情之理论著述,传说西王母善啸,师旷、驺(音周)衍奏乐可使天地为之感应。然《乐经》之旨,要在一个“和”字,这种“和谐”的要旨已被《道德经》和《论语》所继承。《道德经》乃为国学文化的元典,《论语》乃为儒学文化的元典。所谓元典,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某一领域原创性思维的典籍。近两千多年来影响社会人心最大的书有三本,即《易经》、《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之学皆源于《易》,故易道在国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也!
下面我想简要介绍下《道德经》,再集中篇幅介绍《易经》,以飨读者。
   《道德经》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正能够理解《道德经》中的每章每节之含义的人却不多!
   《道德经》流传两千五百多年,版本很多,为《道德经》注解的超过一千种版本。虽注解的版本很多,一般人还是觉得不易读懂、不易理解、不易做到。所以《道德经》被误解的情况很严重,或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玄学。
事实上,《道德经》所言都是在叙述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实相,包括一切万有、生命是怎么来的,宇宙的运转法则是什么。《道德经》所言,完全合乎科学、心理学,而是又超越科学、心理学。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信仰,也不是个人思想、哲学观。《道德经》是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结晶。
    老子继承先王“德化”的核心思想和历代聃公的心血,【周王朝设立了以天子为最高权力统领者的政权体制,并严格规定只有天子嫡出之子封世子,接任天子之位和宗子之位,得到最高级别、最核心的德政礼法仁术的教导。而在天子之下,置三公四辅六卿九司,以辅佐天子教化诸侯和万民。聃公就是四辅公之一,掌管“礼司”的世袭爵位,第一任聃公即是周文王第九子。从周成王起,天子嫡后的礼教就由聃公辅教。聃公辅教主宗世子时,都会从自己嫡出的公子中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来做伴读,将来接替自己做下一代主宗世子的礼师。聃公的其他后裔也多在周王朝的辟雍(教育贵族子弟的学府)里任司礼师及司历官,故而聃公的后裔多以“礼”为姓,因要避讳“周礼”,后多用“李”什替“礼”】。
     老子继承先王“德化”的核心思想和历代聃公的心血,分析无极自然大道、妙道、法道、天道的运行規律,融合大地、人及万物的运行法则,汇集祖先的《易经》《德经》《政经》《周礼》等精髓,总结出奥妙的五千言,被后人尊奉为《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早用“道”解释人与世间万物、自然宇宙的关系,教导我们在应对大自然及世间万物时,应有敬畏之心。因为人只是这“道”的极其渺小的一分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敬畏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让我们的身、心、气、精、神合于自然之道,并得到自然之道的滋养,进而使我们更合于道。这就是老子的伟大道论。老子在论“德”时,认为人最高的“德”是让心、身、行为都回归到合乎自然的清净无妄的状态。只有回归于清静无妄的自然状态,才能合于道,因此“德”是“道”最高尚的表现。老子关于“政治"“政法”"政术”等治国理政之法,讲了半部之多。这些都是讲给统治者和执行者们听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私取天下”就能“其鬼不神”,劝他们做有德性的明君仁臣,不要肆意妄力,其本意都是为了民众好。可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关于《道德经》只能简要述叙这么多!
三、关于易经的介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经》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易》有三义,就是简易;不易;变易。这“三义”可以说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全部智慧,也是人类文明中的大智慧。
我们先说“简易”。
     我们研究宇宙万物的真理。就是要在纷繁错杂的万事万象中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研究都是要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其最基本的规律,这就是智慧。《易经》用阴阳和六十四卦来象征宇宙的万事万物,以简驭繁,这种“简易”,是大智慧。
再说“不易”。
  “不易”就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说,从人类有思想以来,就一直在寻求永恒不变的道理,《易经》就讲了很多永恒不变的道理,如乾坤的结构,宇宙的变化。
最后说“变易”。
宇庙万物,永远变动不居,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这也是《易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大道理。
《易经》以神秘莫测、复杂深奥著称,读者往往觉得繁杂万端。其实,《易经》的内容只是“经”和“传”两部分。《易经》的“经”分为上经、下经。
上经,从第一卦(乾)卦到第三十卦的(离)卦称为上经。
下经,从第三十一卦(咸)卦到第六十四卦(未济)卦为下经。
传;分为彖(上篇、下篇)彖就是断,判断一卦的意义。
象(上篇、下篇),解释一卦之象者称大象,解释一爻之象者称小象。
文言,只有(乾)、(坤)两卦有,(文言)是阐释这两卦的专文。


     系辞(上篇、下篇),溯(易)起源,讲(易)作用释卦辞之义。《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总称《系辞传》,为阐说《周易》经文的专论。
说卦,说明各卦之所象。
杂经,说明各卦相生继的次序。
     卦序,即打乱《序卦传》所揭明的卦序,将六十四卦重新加以划分、编排,分成两两相对的三十二组,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
关于中国几部元典上面已经作了简要介绍。了解中国上述几部元典经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了这些元典经书,就不可能很好地传承弘扬国学文化。而这些元典经书,其主流文化应该是《易经》。因为《易经》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是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
   《易经》虽然产生在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的阶段,但它仿效天道、地道而立人道,形成了积极有为的人生哲理与价值取向。首先《易经》的价值标准独树一帜。“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演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一个“生”字,天地最大的德行在于化生万物,《易经》引出了人的最高价值标准在于以“日新”为“盛德”,以“富有”为“大业”。显然,这是一种以创造、革新为核心的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其次,《易经》较全面地论述了“君子之德”与人格价值。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体现了阳刚之气与阴柔之德的统一。“仁义礼智”,强调德才皆备;“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赞美独立人格。再次,《易经》以“德”、“业”双修为价值取向。提倡“进德修业”,以进德促修业,在修业中进德。在著名的“九卦三阵”中,从三个层面阐释了“是故履(天泽履卦)德之基也,谦(地山谦卦)德之柄也,复(地雷复卦)德之本也,恒(雷风恒卦)德之固也,损(山泽损卦)德之修也,益(风雷益卦)德之裕也,困(泽水困卦)德之辨也,井(水风井卦)德之地也,巽(巽风卦)德之制也”。
《系辞下》告知,前七卦主要讲“进德”,通过履行德基,持守德柄,回归本性,坚持恒久,去除败行,增益美德,考验意志等七步来达到。后二卦联系“修业”讲德之用处,主张君子之德如井,能固守,能养民;君子之德效法巽道,申命行之,号令天下,以实现君子之大业。这样,就完整揭示了君子之德的“体”与“用”的互动关系。
《易经》丰富而又辩证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念,对于追求西方文化,忘记国学文化,一味追求金钱,而忘却品德修养,颠倒价值取向的某些人来说,犹如黑夜明灯,荒漠之泉水,它应当可以为当代文明的价值体系提供构架材料,成为当新文明的知识启迪。刘子华运用《易经》的河图洛书数理预言了第十颗行星;蔡福裔于1956年在《八卦与原子》一书中,运用八卦原理对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加以改造;《易经》原理用于军事预测、企业管理、商贸经营、养生保健等方面获得的成果更是数不胜数。
    四、易经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沟通、整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种学科领域。而“《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经》的象数符号运演系统试图揭示宇宙最根本的对立统一规律,使辨证法成为可操作的思维法侧,因而它对现代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医学及各种社会、人文科学都有着很大的开放性与贯通性、可以为走向一体化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整合工具与灵感启迪。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们会遇见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须要研究开辟新道路,新思路,新境界。“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开创性的文明轴心期需要走超常规的发展道路。《易经》作为人类文明第一轴心期的智慧结晶,经过现代化科学的改造与重新发掘,无疑可以在根本思路上引领新时代的人“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易经》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作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当能弥论天地之道,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可以给我们以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艺、医疗、教育、家庭伦理诸方面的有益启示与指导。


     总之,我们要用《易经》的大智慧、大道理,引领中国诸文化前行,以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祖国的强盛,祖国疆域的大统一,社会的大和谐,人类命共同体,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服务。让我们团结一心,为强国富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