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来了一群香港大学生学种玉米,和村民互留qq号(组图...

时间:2011-10-08 19:01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香港大学生来重庆“三进三同”,在永城镇中华村田间采摘豇豆。 林宥余港式炒饭做得很棒,村里农家乐老板娘都想拜师。 刘家乐班为大学生们表演了永城吹打。 听民乐 中国风很浓,又有点像爵士乐 做炒饭 太香了,农家乐老板娘跑来想拜师 种玉米 农民留下QQ号,今后给他们传照片

香港大学生来重庆“三进三同”,在永城镇中华村田间采摘豇豆。

村子里来了一群香港大学生学种玉米<a中国评论网,和村民互留QQ号>

村子里来了一群香港大学生学种玉米,和村民互留QQ号

香港大学生来重庆“三进三同”,在永城镇中华村田间采摘豇豆。 林宥余港式炒饭做得很棒,村里农家乐老板娘都想拜师。 刘家乐班为大学生们表演了永城吹打。 听民乐 中国风很浓,又有点像爵士乐 做炒饭 太香了,农家乐老板娘跑来想拜师 种玉米 农民留下QQ号,今后给他们传照片 学手工 綦江版画真漂亮,把它印在衣服上 25日,实践团团员们起了个大早,学种糯玉米、采摘蔬菜。这些香港来的大学生们大多都表示,在香港,他们很少能见到农田,新界、元朗、上水、粉岭等几个地方才有少量。 虽然对农事不熟悉,但在村民罗家庆的示范教学之后,团员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从最开始不会扛锄头也不会使用锄头,到几分钟以后就能基本控制好两手握在锄把的位置以及角度和力量。一系列工序过后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团员们又学着将糯玉米的种子撒在预留好的窝里:一窝四粒,撒好后用脚将泥土轻刨盖好。 罗家庆指着旁边一排长得很高的玉米地说:“10月份的时候,你们今天种下去的玉米就会有这么高。”罗家庆与几位团员互留了QQ号码,并承诺到时将拍下照片传给他们,“一定让你们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随后,团员们又到蔬菜田里,分别采摘了青椒、茄子和豇豆。他们几人轮流背着背篓,配合着摘菜。平时不太爱说话的林宥余,此时表现得很熟练,只见他一只手扶住菜根重庆旅游公司,另一只手稍用力地一掐,蔬果自然到手。就连在旁围观指导的村民们也称赞他“上手很快”。 24日下午2点,实践团团员彭璐斯、林巧娟、李乐恒、林宥余4人来到綦江县永城镇中华村,分别住在村民王中育和罗庆均的家中,村民们早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房间。到了住的地方、感受到村民们的热情,团员们都说:“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很亲切、很温暖。” 休息了一会儿,大家都来到村民罗庆均家的院坝里,刘家乐班为实践团同学们表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15位身着红袍黄裤、系着绿色绸缎腰带的民间乐师们以《鸡公调》和《牛插秧》开场,还特地吹打了一曲经典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几曲之后,在乐师们的盛情邀请下,团员们纷纷来到各种乐器前进行尝试。 团长彭璐斯同学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她学过古筝、中阮,“我们学校的民乐团里也有唢呐重庆旅游百事通,但这么大支的还从没见过。”彭璐斯指的是乐师们手里大小不一的唢呐,其中最大的一支喇叭口直径竟有80厘米,竖起来比一个人还要高。刘家乐班班主刘道荣老师给大家介绍说,最大的唢呐被称为蟒台,根据型号的不同,还有二蟒、二台、头台等。 刘道荣还介绍说,他们乐班吹打的原创乐曲是从农村生活得到的启发。“比如第一首《鸡公调》,就是用乐器来模仿鸡鸣声,以及农民耕地、挖土、打谷、栽秧的各种声响。” 对于乐师们的表演,团员们很感动:“感谢他们为了我们而表演。他们的确很厉害,也很即兴、随意,这种感觉有点像外国的jazz(爵士乐),不过仍蕴含着很浓厚的古曲国风。” 26日,在永新镇石坪村体验农村生活的3位实践团团员陈昊政、吴兆民、谢玉晗与在永城镇中华村参与实践的4位团员会合。26日下午,他们一起来到綦江县农民版画院,参观并学习制作农民版画衫。 团员谢玉晗告诉重庆晨报记者,他们3人这两天过得非常充实,25日下午在罗家学校与留守儿童交流,学习剪纸艺术,所以已经有过一次手工课的经验。她介绍说:“小时候也曾学过,在香港念书时学校也有折纸的社团,我参加过一次,折玫瑰花,但折过就忘了。”谢玉晗还把留守儿童赵月送给她的剪纸作品展示了一番画面上白色的底板映衬出红色的牡丹和喜鹊,中间还有一个大大的“福”字,空白处有留守儿童写下的祝福语:“祝大哥哥大姐姐心想事成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