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运解读“安徽崛起”:自信比速度更鼓舞人

时间:2011-09-25 04:46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解读“安徽崛起”——专访安徽省长王三运 记者 顾立军 陈默 2010年,安徽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二千亿,成功迈入中国的“万亿元俱乐部”,成为中部崛起一颗闪亮的新星。 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是5年前的2.23倍,这样“弯道超车”的速度,令全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解读“安徽崛起”——专访安徽省长王三运

记者 顾立军 陈默

2010年,安徽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二千亿,成功迈入中国的“万亿元俱乐部”,成为中部崛起一颗闪亮的新星。

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安徽地域调整,生产总值是5年前的2.23倍,这样“弯道超车”的速度,令全国刮目相看,甚至连安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 就在“十一五”期间,这个久违的后来者打破过去的沉寂,期盼已久的机遇终于在自己的力争下降临,从并不雄厚的积累下起飞,今天的“安徽崛起”来之不易而又难能可贵。

从2007年任职安徽,王三运省长在江淮大地的工作步入第五个年头,他对安徽面貌的变化深有感触:“安徽人不乏商业精神,也不乏创新勇气,过去欠缺的只是历史机遇,受制于地域的局限。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安徽成为扩大开放的前沿和政策倾斜的重点,成为国际国内比较看好的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生力量。”

对安徽的民生改善时刻牵挂,对安徽人民充满感情。对安徽的发展满怀信心与构想,两会期间,王三运省长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畅谈了他对“安徽崛起”的理解。

自信比速度更鼓舞人

中国新闻周刊:在中部群雄并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安徽的表现依然抢眼,您如何评价安徽过去五年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王三运:过去这五年,是安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我国“十一五”一系列重大成就和变化,在安徽的发展中得到充分印证,一路前行,很多方面我们都感同身受。

坦率地讲,安徽还不算一个富裕省份,相当长一个时期,我省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一直徘徊在60%左右。去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66%左右,相对于2005年差距缩小了5个多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跃上2000美元台阶,逼近3000美元,按人民币计算,2010年将超过1.9万元,一举扭转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上,安徽是在和历史赛跑。全省工业化率由34.3%提高到42%以上,上升近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上升最多的。城镇化率由35.5%提高到43.7%,五年累计上升8.2个百分点,目前比全国只低约4个百分点,差距缩小了3个百分点。

温总理讲过“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对于中部地区的后起者,跨越崛起是从追赶起步,速度不可少,信心更能鼓舞人。通过“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的发展,安徽弥补了历史形成的落差,积累了的加快赶超势能,树立了后来居上的自信。

现在,安徽的发展是在六千多万江淮儿女满怀希望、奋勇争先的热情下实现的,是科学发展在江淮大地生动实践的一段光荣历程,这是我五年来感触最深的一点。

中国新闻周刊:速度是过去时,信心是未来时。2010年,安徽已经成功迈入全国“万亿元俱乐部”,你如何解读靓丽数字背后的意义?

王三运: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2263.4亿元安徽大学,增长1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好水平。完成财政收入2063.8亿元,增长33%,高于全国11.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均居中部第2位。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1.5亿元,增长19.2%,增幅居全国第3、中部第1位。安徽人民,尤其是这样一个农业大省的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成果,得到了实惠。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年均超过两位数,收入增加才有消费增长,民生才能得到切实改善。

圆满收官“十一五”,科学谋划“十二五”,2010年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无论面对自然灾害还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做到粮食生产不减产,经济发展不减速,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扩大。这种从容说明安徽已经积累起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经济基础安徽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凝聚增强,为未来“更上层楼”埋下了伏笔,这是一笔让安徽人民感到振奋,让关心安徽发展的人士感到放心的“成绩”。

历史上,徽商曾经代表着中国传统商业文明的辉煌,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更拉开了中国现代农村改革的序幕,而眼下安徽需要续写这样的篇章,处在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阶段,安徽将倍加珍惜、牢牢把握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在发展浪潮中找准自身定位

中国新闻周刊:“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全国发展格局,安徽中居于一个什么位置,是否也曾经历过曲折的探索和争取?

王三运:来安徽之前,我在贵州和福建工作过,那里一个是真正的内陆山区省份,一个是地道位居沿海一线。安徽既不临海也不是深处内陆,历史上却在不同时期分别被归到了沿海和内地两个不同的概念中。

建国以后,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书中,安徽是被划归为沿海地区的,那时大型工业项目没在这里落户,定位为农业大省的安徽当时主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供应。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沿海开发政策,安徽却没能跻身沿海开放的前列。这样由于历史原因,安徽与共和国的两次建设高潮均失之交臂。

发展的转机出现在90年代,当时中央提出浦东开发,期待良久的安徽第一次提出“响应浦东,强化自身,迎接辐射,扩大开发”的口号,主动“挤进”到了开发开放前线的行列,这一战略定位迄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大动脉长江,在安徽境内流经400多公里,被称作800里皖江。这条承东启西的黄金水道,串联起由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构成的城市带。如果说浦东是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长三角地区是先锋,那皖江城市带现在就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一线腹地,一个极具潜力的有机组成部分。通江达海,过去悠悠流过的皖江将可以为安徽发展注入无尽的活力。

从挤进抢滩到牢牢把握,回顾安徽这一段对于发展机遇不断求索的历程,我们通过落实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积极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合作,安徽终于在历史前行的浪潮中找准了自身的定位。

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可以说是对这个定位的高度认可,从发展战略定位落实为具体行动,这一年来皖江城市带形成了怎样的互动效果?

王三运:目前,合肥、马鞍山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也召开过专题座谈会,明确了联动实施长三角规划与皖江示范区规划的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泛长三角合作发展的共识和举措。

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成为全国品牌,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目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这是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示范区内10个市、59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66%,这里的“转移经济”风生水起。2010年,启动了江南、江北两个集中区,示范区建设空间布局有序展开,2010年前11个月,示范区已经引进省外资金4503.4亿元,增长51.9%;示范区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2000个、总投资18686.2亿元,显示出日益增强的抢滩效应。着眼于安徽的跨越崛起,抓好重大战略平台建设,皖江城市带在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和竞争优势。

皖江城市带已成为共和国经济版图的崭新热点,用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建设好示范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厚望和重托,也是安徽加速崛起的保证。下一步中国评论网,我们将根据“一年打基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