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力量比天大!

时间:2019-05-22 12:40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许贵元 高继恒 周宏武 点击:
河北遵化市改善农村环境致力乡村振兴见闻。
              听说遵化市农村环境综合深度治理搞得热火朝天,战果显赫,全市25个乡镇、648个行政村,在今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华丽嬗变,镇镇乡乡、村村庄庄呈现一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到处散发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气息---!
初夏的5月17日,笔者作为“三农”观察员专程赶赴遵化进行专题调研,那真是“耳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笔者一连跑了地处不同区域的新店子镇、平安城镇、马兰峪镇、东陵满族乡4个乡镇的11个村庄,看到的都是洁、齐、美的景象和正在筑路、建造文化设施的忙碌场面。每到一处,都被那些踊跃参战、生龙活虎的农民身影所感动。特别是出乎我预料的是,与我一同进行实地调研的该市分管“三农”工作、具有30多年基层工作实践经验的市委常委、女副市长梁辉,她不是专检哪个镇、哪个村搞得好,就强拉硬拽地让我去看看,而是专门把我“导向”那些“原来基础特别差、现在变化比较大”的乡镇和村庄,来印证“先进更先进、后进超先进”的事实。很显然,她在有意提示我:看你信不信、服不服!我确实被遵化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折服、所感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那么,遵化在治理和改善农村环境、致力乡村振兴中,为何能够在短期内出现如此巨变呢?通过这次实地调研、现场察看、走访座谈,我不仅颇受启示,也找到了基本答案:
---只要市委、市政府决心大、信心足,干部群众就热情高、干劲大。遵化市委、市政府认为,农村环境“脏乱差”,乡村振兴没有门儿!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当其冲是把治理和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宜居农村、实现乡村文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如果不下真心、不下决心、不下狠心,是根本办不了、办不到、搞不成的事情。党把77万人民交给我们,我们必须向党负责、向老百姓负责、向历史负责,答好民生答卷,再也不能让农村老百姓饱受“脏乱差”的长期袭扰、过着闹心堵心的“低质量”生活,要让他们过上清洁、环保、低碳、绿色、时尚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切实分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改革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基于这种认识,遵化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 “两山论”的创新理念为指引,按照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唐山”和“高质量发展突破年”的总体要求,在决策层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于2月 22日,召开了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深度治理动员大会,遵化市委书记李贵富(现任唐山市副市长)和市长董学忠发出号令,要求全市上下立即行动,决心一次下足,措施一步到位,整治一役达标,不留死角死面、不搞“半拉子”工程,不搞“一阵风”,实行“全覆盖”,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并形成常态化和长效机制。宣传部部门火速行动,开动一切宣传工具,紧紧围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深度治理展开强大宣传攻势,把宣传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规划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作为宣传重点,引导全市农民开展深刻的“灵魂革命”,彻底破除历史上形成的“只要吃得好穿得美,环境差点无所谓”和“只顾埋头忙致富、轻视环境不治污”的那种根深蒂固的陈旧庸俗观念,牢固树立起“村兴我荣、村美我乐、村脏我耻”的新型理念。实践证明,实现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主体,蕴藏着强大无比的生产力和不可估量的正能量。只要群众认识了真理,积极性就会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倾泻而出,就会变精神力量为物质成果,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人间奇迹!这就是人民的伟大力量!自全市动员大会以后,一个以“五清三建一改”为主的村庄整洁攻坚战役全面打响。市委、市政府坚持因势利导,以问题为导向,根据摸排掌握的实际情况,还把农村柴草堆、粪肥堆、垃圾堆“三堆”清除,作为集中整治农村环境的重点,很快形成了“全市上下总动员、男女老少齐参战、城乡联动一盘棋,你追我赶赛着干”的生动局面。
---环境治理惠民生,自己受益自己干。如今的广大农民,都期盼过上环境优美、宜居舒适、追赶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然而,不协调的“脏乱差”现象和“垃圾围村”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制约着乡村振兴。事实上,农村环境治理也的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任务繁重、难度较大、情况复杂,不仅需要“思想攻坚”、“头脑充电”,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遵化市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今年又拿出3752万元作为专项治理资金,形成“政企分开、管干分离、市场竞争、政府督考”的保洁机制。有限的财力资金,对全市25个乡镇、648个村庄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然而,只要群众思想通、一呼百应,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在环境治理攻坚行动中,好多乡镇一点“等靠要”的想法和畏难情绪也没有,而是坚定不移地奉行“眼睛向内、自力更生、家鼓加擂、自谋出路”的办法,没有条件也要上,发动群众自己搞,而且千方百计要搞好。在平安城镇的东梁各庄村,笔者被一条体现村民文明新风的横幅大标语所吸引:关爱百姓争做优秀党员,善待他人争做东梁各庄好人。镇党委书记柴薪和镇长梁权山充满自信地介绍说:“我们全镇也是这样倡导和践行的,要求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攻坚中,我们注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体现‘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就会主动参与,条件不好、基础差点也能把环境治理搞好。”东梁各庄村党支部书记邢跃亮插话说:“我们村里的村民非常体谅市里和镇里‘愁钱’的难处,就主动自愿出资10.2万元,用于修路搞基础设施建设,并拿出苗木5000多株用于绿化美化村庄。74岁的老党员徐文和老伴还坚持每天在村内和村周边捡垃圾,受到村民的敬佩和赞扬!”该镇姚各庄村党支部书记车凤江,把卖羊的18万元全部拿出用于村庄改造和环境治理。该镇东潘庄村党支部书记郑国栋,原来在石家庄当公司老板,是年前换届新当选村书记的。回村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把一个过去一直“脏乱差”较为严重的村子,整治的焕然一新。马兰峪镇作为全国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是全市行动最快、整治效果最好、没有死角死面的“排头镇”。全镇25个村庄实施全域治理、齐头并进、整体翻新,群众的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涌现出很多感人至深的动人事迹和讲不完的新闻故事(准备单独报道),全市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会后,全市农村环境治理高潮迭起,对标赶超的势头愈发强劲、猛上加猛。
在遵化,上述感人、动人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笔者亲眼目睹了新时代农民展示出的高尚品质和传统厚重的亲情、友情和动情;感触了“党员带群众、干群一条心”的真谛。
 --- 志愿者遍及全市城乡,堪称环境治理的一支“生力军”。在今年整治农村环境中,遵化市悄然涌现出11.2万名志愿者,平均每个乡镇都有数量不等的志愿者队伍。不论在拆违现场、清理垃圾、筑路绿化,或是在大街小巷、异镇他乡,都有他们义务出力、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忙碌身影,成了全市环境治理中一道最亮丽的美景,受到全市人民的敬佩和赞美。这些志愿者队伍中,不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组成,既有老当益壮的大爷大妈,也有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厂企工人、少年儿童等。他们共同的志向就是把家乡打扮的更加靓丽多彩、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出行便利、安居乐业、感受幸福。好多志愿者的风采,令人难忘、铭记在心。他(她)们不仅在环境治理中争当“文明使者”和“排头兵”,也是农村管理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笔者在座谈中得知,遵化市西留村乡白方寺村年过7旬的赵金茹大妈,用轮椅推着半身不遂的老伴参与村里的卫生清理;西下营乡北杨庄村的20多名小学生,利用放学、节假日的时间,主动上街打扫环境卫生;汤泉满族乡关山口村刘凤英,在帮助其他农户清理柴草堆时,不慎将拇指两根筋断裂,仅在医院治疗6天就提前出院继续投入环境整治行动;苏家洼镇般若院村书记李小萌,在清理违规建筑中,首先拆除了父亲的违建房,给全村拆除私搭乱建做出了好样子。

像革命战争年代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一样,许多朴实善良的农民群众,都是自觉自愿、主动自发地投入火热的农村环境治理战役。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有的家庭农妇还把自己蒸好的馒头、烧好的开水、茶水、买来的矿泉水和香烟送到工地,为施工者献爱心、送清爽、为劳动强度大的父老乡亲鼓劲加油。火一般的热情,淳朴浓厚的亲情,在全市农村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难以忘怀。一同调研的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作为领导干部、群众的“父母官”,只要你和百姓有多近,百姓对你就多亲;只要你真心爱民、想民为民、多办实事善事,为他们排忧解难,老百姓就拥护你、支持你,同心同德渡难关、破障碍,所向无敌、一往无前,创造奇迹和辉煌。这是笔者在遵化调研中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
 --- 只要广大党员干部作风硬,实现乡村振兴就有希望。在治理农村环境中,遵化市各级领导坚持作风下沉,深入现场,真抓实干,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没有盛气凌人的“官气”和指手画脚的“瞎指挥”,而是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农民意愿,留住乡愁,体现传统民俗风格。检查督导也是不搞“大面轰”,发现存在问题,就地提出指导意见。与我一同调研的副市长梁辉,每到一处,一旦发现治理有不规范或不完善的地方,总是直面提出如何“补短板”、可以马上办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比如,平安城镇有些村路植树很标准,但树距之间的地面逐渐长满了杂草。她微笑着嘱咐镇村干部,尽快把这些杂草除掉,栽植一些生长快、成活率高的花草装饰一下,这样既美观、又好看。有几名志愿者马上回答:“下午我们就组织志愿者除草,请市长放心吧!”
层层落实领导分包责任制。市大班子领导和市直各部门实行包乡镇村,一包到底,不是“挂名而已”。主持市委、市政府全面工作的董学忠市长,几乎天天往基层乡镇跑,坚持一线指挥,发现问题就地协调解决。并明确提出:治理要全面向纵深推进、着力巩固拓展治理成果,防止出现反弹、酿成前功尽弃。在全面落实“河长制”的基础上,一些乡镇又制定了“街长制”、“路长制”和“垃圾分类管理制”。在全市25个乡镇、648个村组织了4轮拉链观摩,互学互促、取长补短、平衡发展、全面提升。马兰峪镇治理环境中还创出了“四公开”机制:标准公开、问题公开、进度公开、典型公开。并坚持每天巡查,人人监督、户户监督、全面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立即整改,保持全镇整洁干净。近日,该镇又召开了乡村振兴暨环境卫生成效管理推进会议,完善一系列防止反弹的配套措施和具体规定。与此同时,遵化市委、市政府注重发挥老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沙石峪是闻名全国的生态村,也是被周恩来总理赞誉的“当代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早在六十年代,沙石峪就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与当年劈开太行山、引入漳河水、铸造“人工天河”的河南省林县(现为林州市)和劈山造田、改天换地的山西省大寨一样,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传奇典型”。如今的沙石峪人民,不忘总理的嘱托,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发扬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坚持“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决心让老典型放射时代光芒。唐山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兼遵化市委书记李贵富,从今年春节后的正月初六到目前,已经先后八次去沙石峪调研,指导乡村振兴工作、谋划如何创新发展,让老典型发扬光大。今年以来,沙石峪新修建的4.5公里的环村公路基本完工,与东西山路相通。周总理喜爱“海棠花”。为了纪念总理,沙石峪在今年绿化美化活动中特意从天津请来专家帮助设计,在沿村3公路的公路栽植了树径8公分的海棠树1万多株。目前,沙石峪已经成了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红色旅游景区,前来参观学习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已由前几年的平均3万人次,猛增至为10万人左右。小山村洋溢着一片沸腾局面。笔者调研那天,正赶上从纪念馆走出来的一批湖南游客。我问他们感觉咋样,一位干部模样的女游客兴致勃勃地说:“沙石峪太美了、太棒了,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新时代需要弘扬‘当代愚公’精神,把美丽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和繁荣!”
人民的力量比天大,干部的硬作风释放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党建引领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坚强保障。目前,全市农村环境治理正向纵深扎实推进,战果不断扩大。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市已拆除私搭乱建18000余处,清理柴草堆、粪堆、建筑垃圾42万立方米,栽植绿化苗木100多万株。全市1720名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的农村保洁员成了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保护神”。
                                                                              (许贵元 高继恒 周宏武)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