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宏观>

大江东|重磅!不一般的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

时间:2019-05-23 10:58来源:人民网 作者: 巨云鹏 韩俊杰 点击:
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及产业支撑平台开发团队总数超过92万个,孵化团队超过3800家。2018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从上海进入苏浙皖三省,8类电子证照共享互换,一地认证,全网通办,同时实现长三角“12345”政务热线互转;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以对接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技发展和管理水平;

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地铁实现一码通行,各市居民7城往来,只需手机一码,皆可过闸进站,未来还将扩展到更多城市……

上海12345平台,客服在用手语和语言障碍市民交流 巨云鹏摄

5月22日,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成果发布会上,长三角间频秀恩爱,每宣布一项,台下就是一阵掌声。

且让大江东工作室讲讲这天的现场故事。

长三角新定位:“一极三区一高地”

“长三角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领风气之先,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旺盛活力。”

座谈会前的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致辞,讲到这里,全场气氛一振。

“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其实,对于整个长三角来讲,又何尝不是这样?”

确然,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包产到户,到“苏南模式”大放异彩,造就数十个全国百强县;从“温州模式”的小商品、大市场,畅销全球,到浦东开发,近30年领开放风气之先,长三角每一步前进都与改革、开放、创新息息相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这次座谈会,距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刚刚过去一个多星期,所以数百记者带着各种猜测聚集芜湖,一探三省一市如何“共筑强劲活跃增长级”。

座谈会没开始,大家在高层论坛就有收获。

李强在发言中透露,《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要把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增长极,样板区、引领区、示范区,新高地——概括为“一极三区一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希望,长三角2亿2千多万人民的热情期盼,长三角三省一市有了明确的共同目标。

“肩负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双重示范的重任”,论坛嘉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说,“长三角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共同研究落实《纲要》要求,集中检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再理解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论坛开始时的主持词:“这次会议对一市三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果不其然。

为长三角一体化路径激辩

座谈会系列活动之一,三位专家学者“共话长三角”,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东弟没想到见证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论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现场气氛热烈 巨云鹏摄

“产业问题肯定是市场决定的,不是政府决定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谈到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他直言,传统的行政区划产业规划没有充分尊重市场意愿。

“每个行政区划做规划,都只能体现当地政府意愿,可地方行政官员一变动,规划跟着变动,这就是一个问题!”

“从我们的现实实践看,区域规划是有用的”,刘志迎话音未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提出不同意见。

“一些城市做基础研究,一些城市做产业创新,一些城市搞产业制造,一些城市坚持生态保护,我们对区域做好分工,企业不论是在上海投资还是在芜湖投资都是一样的,只要不制造制度壁垒和差异,让企业自己选择就行。”

“长三角区域,几个省份同质化确实很严重,但我们不能确定这是政府规划的结果还是市场自发的结果”,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继接了陈雯的话。

他认为,产业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提前规划好,对长三角下一步发展,他不建议政府做很细的产业规划,“我们不能准确预测哪些是建设区域,但可以预测哪些是不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确定好,我们可以从过去规划建设区域向规划不建设区域转变。”

浦东陆家嘴 巨云鹏摄

从激辩中不难理解,长三角一体化全新实践,还有很多挑战和问题待解。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坦诚地说:

“长三角是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的一体化,既要通过多层次、各领域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筑牢共性本底、厚植共性根基”,更要支持各地打造特色亮点,彰显个性特征,形成多姿多彩、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

“长三角一体化是合作与竞争辩证统一的一体化,既要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持续放大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更要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让一切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长三角一体化是集聚与辐射相辅相成的一体化,既要着力提升长三角集聚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在更大范围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整体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要着力增强辐射带动的能力,使更广大地区都能通过长三角的平台通道,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新格局新模式

“你这咋还急眼了呢?”

“Why are you angry?”

座谈会这天,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展示最新成果:人工智能虚拟主播,中英日韩四种语言随意变换;人工智能翻译设备,东北方言照样翻成标准英语。

有趣的应用场景背后是安徽智能语音产业的巨大体量:2018年安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650亿元,同比增长30%,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3家,同比增长102%。2019年,安徽智能语音产业力争产值突破800亿元。

而在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更是不得了。

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及产业支撑平台开发团队总数超过92万个,孵化团队超过3800家。2018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

与江浙沪站在一起,曾经,人们觉得安徽是“小老弟”。

毕竟,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口中近80%流向沪苏浙,引进省外资金中一半来自沪苏浙,是沪苏浙地区产业溢出的天然承接地。

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仍然如此么?刘志迎就不这么觉得。

“比如说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小太阳’,一旦民用化,电价几乎可降到零,对能源产业会造成怎样的冲击?”在他看来,未来性、战略性的基础研发资源,在合肥,在安徽。

当然,也在上海、在江苏、在浙江……在广阔的中国。

成果发布会上,有一个细节值得留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最先走上台的是长三角高校的校长们,这些以基础研究闻名的大学在新时代有了更高要求,做策源地,做新引擎,目的当然不是争个你我高低。

回望历史,也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纺织产业外迁至苏南、浙北,带动两地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放开发,激发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活力……从首次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伊始,十几年来,领导们数次更迭,但座谈会延续至今。

为何区域间合作能够持续不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因为长三角一体化既是自上而下的要求,亦是自下而上的期盼,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公共服务便利,是生态环保宜居,是人民生活质量更高……这一切,正在到来。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